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问题:1,你怎样理解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2.你如何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3.你如3.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5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6:25:33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问题:1,你怎样理解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2.你如何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3.你如3.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5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问题:1,你怎样理解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2.你如何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3.你如
3.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5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6.现代化进行中人们精神压力加大,应如何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7,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何迫切?8,为何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9,为何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0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如何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问题:1,你怎样理解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2.你如何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3.你如3.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5
1怎样理解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答:“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样重要,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活的丰富与物质生活的丰富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社会精神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求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还明确提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以此来表明共产党人对精神生活的态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更是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把精神生活的需求明确纳入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写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纲领: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提出,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生活的指向性目标. 为什么人的精神状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虽然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完整统一.人们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协调一致,否则,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方面是物质的丰富,另一方面是精神空虚的大量存在,这样的社会就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全面进步、和谐统一的基本要求.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胡锦涛同志得出“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结论. 当前,在我国,在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起来的时候,精神生活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贫乏,也越来越空虚.这种精神空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的缺位.信仰是人们追求目标、坚定立场的精神支柱,是引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前进征程中克服一切干扰的有力武器,但当人们盲目追求单纯的物质生活之后,以物障目,甚至以物代信,信仰在物质的引诱下,逐渐丢失.二是理想的丧失.没有坚定的信仰,使得人生陷于庸俗,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成为现实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三是道德的失陷.没有信仰,人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人生就没有方向.这种既无目标又无方向的人生,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人只关注自己的物质享受,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社会责任感的降低等问题,最终导致社会道德的沦落.四是价值体系的紊乱.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的价值体系带来冲击,这种冲击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带来的是人们对世界价值认同的标准不一,进而使社会价值体系紊乱. 因此,“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方面是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当下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要深入关注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生活,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还应该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