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虞美人》我有些不太理解,麻烦各位朋友帮我剖析一下其内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1:51:06
蒋捷《虞美人》我有些不太理解,麻烦各位朋友帮我剖析一下其内涵.
蒋捷《虞美人》我有些不太理解,麻烦各位朋友帮我剖析一下其内涵.
蒋捷《虞美人》我有些不太理解,麻烦各位朋友帮我剖析一下其内涵.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南宋末年人,自号竹山,宋覆亡后,遁迹不仕,卒于元代,年六十五岁.词集名《竹山词》.《四库全书题要》云∶「捷词字精深,音词谐畅,为倚声家之渠矱.」刘熙载云∶「蒋竹山词流动自然,然洗链缜密,语多创获.」
一首小令写尽人生三个阶段,通过「听雨」的心境感受,而以外在的景致物象,暗喻内心繁复而不能尽言的思绪.少年听雨时,总身在歌楼之上,血气方刚,伴著我的是昏红朦胧的罗帐,让烛光烘染得绮丽而迷离;壮年听雨时,却是在为人生奔波的船上了,面对的是广袤无际的江水和低重的云层,夹杂著孤雁划破西风的惨厉鸣声,不胜行役之苦,情境即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面对垠垠无涯的时空,却没有归属感,单薄的一叶孤舟飘摇于开阔的江面,只倍感压力与悲沈.而现在听雨的地方已是在宁静空灵的僧庐下,发丝已斑白,体悟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只皆是无情的汰换及变迁.
此首词虽然笔法简单,令人易入词境,但脍炙人口、颂传不绝.作者运用〈虞美人〉这个词调两句一换韵的特质,将少年、壮年、老年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藉由声情的转变,贴切而具体地展现出来.少年时期,作者使用漾韵(上、帐),以铺显出少年昂扬煜熠的气慨;壮年时则因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显得郁结又悲痛,故作者巧妙地使用东韵(中
、风)来突显;晚年的情境,则因为看破红尘无常,而心志转为淡泊宁静,作者则以庚韵(情、明)来衬显宣发之时的心境意态.藉由韵脚的转换,成功烘托出变化的处世心态,及时局世异的只身景况.
有些文学理论家即以这首小令,来阐明作家的创作风格,会因为生命历练的不同而有所转变.即所谓叶松石《煮药漫抄》云∶「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链,老年爱淡远.」 举蒋捷〈虞美人〉,是中肯的例子,藉由听雨的过程来表现少年时的绮丽浪漫、中年时的失意漂泊、老年时勘破红尘而回归自然.
不同时段的生活经历会造就个人相异的审美观及文风,就如同,李后主和李清照的作品可分为两个时期.李煜前期作品,多宫廷宴乐之作,不免较为香艳绮丽;后期则因为亡国之痛的影响,故深刻而反映出家国之悲.李清照前期作品,深情婉约、温柔无骨;后期作品则因为丧夫之痛、亡国之悲,故多有物是人非的之叹欤.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倦卧僧庐,回想一幕幕的往事离合,又何济于事呢?就自放自己枯槁的心灵,默默聆听屋外的雨水,不息地点击阶前,直到天明吧.亡国之悲,隐然溢于词外,此词成于蒋捷遁迹于山林时,南宋已覆亡.半生经历烽火离难与飘萍流转,其饱受沧桑、尝尽世态炎凉的心灵,饱和一种极丰富的哀愁与美丽,淡淡晕染著末两句.似乎什么言语都已无法精确地描摹出此刻满目疮痍的心魂,那么就沈默吧,听任外在世界的自然声响进入似乎已空虚的内里.「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良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当任何言语不足以承载内心繁复的思绪,就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好个秋天啊」.但,真是无怨无挂了吗?萧索和悲沈溢于言外的虚境.若非苦无眠,又何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呢?而雨滴不断滴落阶前,就像手里握不住的流砂,绵绵逝去而无返.
以上为网上大众解释.下面说点个人的感受,听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感觉,如果楼主真要想理解的话,不妨自己找间小屋,找个僻静之所,于雨中漫听,相信会有更深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