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1:48:38
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王荣生博士在其所著的

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王荣生博士在其所著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大致提出了以下观点:1、课文中有它作为文章本身的原生价值,编进教材后,文章有多了他的教学价值,教学价值是指文章“如何传递信息”的,而不是指文章传递了什么信息.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课文是“如何传递信息”的.2、课文根据的他的特点,又可分为“定篇”、“选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的课文有它不同的教学价值,当然也就有他不同的教学内容.用王博士的观点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收获. 一、所教的内容要有语文味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回想起我教《稀粥南北味》(张抗抗)的经历,我当时也犯了这样的错误.第一遍设计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道文中的这些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思考“味”的含义,理解作者表面写粥,背后蕴藏着的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的价值观.感受作者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步骤:导入:1、从“大家都应该喝过粥,粥的味道是怎样的呢?”入手,让学生谈谈,从而引入作者张抗抗从粥中尝到的“滋味”——“……从喝粥的经历,体察到稀粥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2、明确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布置讨论问题:“通过默读、圈划,找到粥的魅力是什么,‘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是什么.”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从预习中学生已知课文按照作者的喝粥经历,按时间分为三部分.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探究.教师出示投影提示:大家可以试着用以下的方法找寻问题的答案.圈划并诵读作者描写形容粥滋味的语句、段落圈划并概括作者描述和喝粥有关的事情、人物的语句、段落圈划并诵读作者喝粥的感受、体会的语句、段落读完本小组的内容后,再读读作者的其他喝粥经历,比较后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自行圈划后,再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深入思考:教师提问:作者认为,稀粥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稀粥会渐渐远去.你是否同意她的看法?学生思考后发言.布置作业:请借用书中描述稀粥制作的语句,来写写你们家里某种食物的制作,如果能写出这种食物对你们家庭或家族的意义就更好了.思考:读了《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后,我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这份设计,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是被我用“粥的魅力是什么,‘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着,而从我的教学步骤中看,我已经把答案的范围告诉了学生,如可以在粥的滋味中去找,在喝粥人的感受中去找,等等.而且第二条目标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它.学生在这课中,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到指定的地方,归纳概括出答案即可.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我的设计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用”课文.那么应该用教材来教什么呢?我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如一篇课文,既可以教给学生有关的语言知识,也可以训练学生有关的语文技能.这里的语言知识和语文技能训练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如这篇课文的语文味可以体现在作者精巧的构思上,比如:为什么要写喝粥的人,为什么要写三种粥等等 二、“语文味”应从学生出发,应体现文本价值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内容要体现语文的本色本香,要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揣摩、品味和运用.《稀粥南北味》的第一遍的教案设计被否定后,我考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表现粥的美味的语言上,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出发来写粥的方法,觉得这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以下的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体味作者描写粥、议论粥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粥的情感.2、懂得描写事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并从多角度出发.课前准备:略教学步骤: 导入:从大家平常喝粥的感受出发,讲到在作者笔下,普通平凡的粥确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今天的课就要来找找作者笔下的粥有什么样的滋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滋味的.学生交流讨论:关于白米粥的讨论:学生活动:全班分为两大组,交流圈划的内容;由其中一组先发出“挑战”,诵读文中的有关语句,请另一组的同学来讲讲这句话写出了粥怎样的滋味,怎么写出来的.教师活动:随时归纳点评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发现作者的匠心;随时引导讨论的进一步开展,用问题,如当学生只停留在对喝粥的语言的分析时,将学生引到粥的制作上,到对粥的议论和赞美上.并在最后及时以投影形式归纳总结,如以下的投影:标题:白米粥的滋味写作的角度文中的语句分析喝粥的感觉那样的白米粥,天然的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滚烫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采用形象地、具体的,能让读者感受到的物体,如白芍药花、百合、莲子来形容喝粥时那难以言明的感觉,又因作者觉得粥是“清爽可口”的,因此又选择了白色的,清雅的事物,读来令人赏“目”悦“口”粥的制作略略喝粥人的表现略略注:下划线部分让学生说,空白部分也让学生讲.关于“金色粥”的讨论:学生活动:对照上一张投影,自己来讲讲金色粥的魅力在哪里(学生个人讲)教师活动:随时归纳点评指导,并提问:写金色粥,作者是从“喝粥的感觉、粥的制作、喝粥人的表现”这几个角度出发写的吗?还有别的角度吗?请同学朗诵有关描述“广东粥”的语句,读出粥的魅力来.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带着对粥的深厚情感,绘声绘色,形象具体地描写了粥,还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赞美了粥给与她的“精血气力,聪明才智”,使现实生活中普通平凡的粥变得如此美丽神奇,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夫.布置作业: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述你家的某一种菜肴的滋味,明天我们来个大聚餐.要求:从多角度出发写作.这堂课的语文味较浓,抓住了描写的角度.课后,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写出了家中的食品,我们上了一趟“美食大会餐”的课,大家的短文都写得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觉得这应该是一堂体现了语文味的课,但是,对照王博士的观点,我觉得这次教学有一些问题:没能扣住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教,没能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他看不懂的地方是哪些,老师撇开这些不去教他,而是教他其他的内容.或者说是没有学习到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描写要多角度”这个语文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不够,为什么要教学生多角度描写呢?是课文里有什么我们就叫什么吗?学生确实是不会多角度描写,但是,这篇课文是多角度描写方面的典范吗?如果教的确实应该是多角度描写,那么仅用这一篇《稀粥南北味》是不够的,应该还补充相应的其他课文,共同来讲清这个问题.思考:从这堂课来看,我注意到了教学要有语文味,但犯的错误却是没能将课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相结合,造成了学生还是不能体会课文原来要传达的信息.以王博士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像《稀粥南北味》这样的课文属于“例文”,课文中有可以教的很多知识,比如在这篇课文中我可以教“总分”结构,可以教多角度描写,还可以教托物言志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以什么依据来选择较哪些呢?我的想法时,教师应该以所教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前提,以教材内容的编排为依据,有选择的教.比如,在处理《稀粥南北味》这课时,就可以将它放在“风俗世情”这个单元里,看看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除了在题材上有共同的写祖国各地风俗之外,站在文章学的角度来看,课文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找到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以这些课文为例,来讲清文章某一个“传达信息的智慧”.用王博士的话来说,就是“先必须依据课程目标,了解学习这类选文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必须从整个教材的选文系统来思考文本作为选文的价值取向.因为把一篇文章放在整个教材的选文系统中,它不但具有单篇的教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作为系统一部分的局部意义.”其次,教师所用的教学参考中,可以让老师明确课文的教学价值的东西不多,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教师挖出来的东西对不对,比如,我所认为的《稀粥南北味》可以上“总分”结构、上多角度描写,这些“上”的内容对吗?这是值得认真商议的.为此,我的设想是,可以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力量,大家来商量课文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大家来补充教学资料当中所没有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恐怕比教师个人研究要来得科学的多. 三、“语文味”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综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以及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在设计《杜甫诗三首》(登岳阳楼、登高和石壕吏)时,我定的一个教学内容是知道作者的生平和其思想.当时,为了讲清诗的思想内容,我查了很多资料,查到了叶嘉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杜诗的文章,为了讲清杜诗,叶教授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杜甫的生平,使我认识到要理解《登岳阳楼》和《登高》就必须知道杜甫的生平.于是我制作了以主题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几首诗简单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的ppt课件,将一段段的杜甫生平故事与学生学过或没学过的杜诗相结合,如学过的《望岳》、《春望》,没学的《兵车行》等,以此为学生学习诗歌作铺垫;同时,我还调整了学习的顺序,按照杜甫的生平,不先讲授课文开头的《登岳阳楼》和《登高》,在看完ppt后,先讲《石壕吏》.但其后的教学内容又陷入了讲诗歌主题的“泥潭”中,在这里隐于主题无关就不多叙.思考:从《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对于定篇给如何教来看,我觉得我这样的教法还是可行的,因为学生对于是谁什么几乎没有认识,对于如何欣赏诗也不知所以然,如果仅以简单的要求让他自己背诵,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诗的反感,因此,像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在考虑学生接受能了的基础上,将之讲透讲清,让学生能多方面的来阅读这首诗,增加语文知识.还可以有关于诗该怎样欣赏的知识,如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等等,有教授诗歌赏析可以有哪些着眼点等等.也可以以整个唐诗单元为整体来讲清如何欣赏唐诗,讲不同的诗可以如何欣赏.以诗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荣生老师所著的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在教学时总能自觉地想到教这篇课文,教这个单元的课文,我要给学生什么?在教学时,我会用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什么”来使教学内容扎实有效.虽然在确立每一课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时还有很多困难,但希望能借这篇文章,引起大家思考,多关注课文的“教学价值”,认真挖掘课文要教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最后,借王博士在书中引用过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的开篇中的那段话来结束本文,希望学生能在我们的指导下,不会像金生叹所批评的“今人”一样不会看书:“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得意处,不得意处,传笔处,难传笔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