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前石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艺术角度方面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10:21:08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艺术角度方面谈~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时代背景
从分析艺术角度方面谈~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艺术角度方面谈~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贵族侵扰的著名青年军事家.腮岁从军抗击匈奴,因勇冠三军,被武帝封为“冠军侯”.霍去病在短短的6年中,6次出击匈奴,为保卫国家、扫除中西商贸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碍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军追歼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内蒙古乌兰巴托以东),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长1.9米,高1.68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是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雕都是用一块整石采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为注目前方,牛、羊则表现温驯,神态各异.这些雕刻手法多样,构思精巧,寓意深刻.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斑纹不雕而现,异常生动.据目前所知,墓前置石虎霍去病墓是第一例.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显然已脱离了石刻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雕刻技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正如现代的根雕一样,选材本身已成为艺术创作中造型构思的首要组成部分,西汉的艺术工匠们显然已经驾轻道熟地掌握了这一规律.石刻上有两处题铭,一为“左司马”,一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见这批石雕出于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两位山东人极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两位作者.
秦以前的国君墓上未发现石雕,秦以后的西汉1l座帝陵也未发现一件石雕,只有在汉武帝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发现了不少的石刻,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陵墓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