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中摘抄下来的关于人物的描写每个故事都要,不需要太多,但要是从书上摘抄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6:54:40
谁有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中摘抄下来的关于人物的描写每个故事都要,不需要太多,但要是从书上摘抄来的.
谁有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中摘抄下来的关于人物的描写
每个故事都要,不需要太多,但要是从书上摘抄来的.
谁有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中摘抄下来的关于人物的描写每个故事都要,不需要太多,但要是从书上摘抄来的.
红楼梦人物描写:迎春、探春、惜春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结合小说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确实是很平庸的一个,她稳重但不如宝钗贤淑干练,她善良而不如黛玉灵慧多才.秋爽斋结社,众人做诗,她只能限韵,姐妹们大展才华,她自甘平凡;猜灯谜时,皇妃元春派人传话说,众人都猜对了,独有迎春与贾环猜的不对,没有赐品,这时贾环心中不快,而迎春却“不以为意”,可见她才华平常,敦厚有余.迎春就是这样一个虽平凡却令人感到亲切的女子.但有时她的敦厚未免过分,流于软弱.本性“温柔沉默”的她,对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竟无能为力.“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最能表现她的软弱.当累金凤这一名贵的首饰被偷之后,她独自诵经,丝毫不过问此事,对眼前的罪恶视而不见.司棋被逐一段,她甚至表现得很淡漠.最终,她被迫嫁给孙绍祖,从不反抗的她,被侮辱,被冷落,凄凉地死去.其实,迎春的懦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她的善良在可怕的现实中被撕裂,被践踏,她没有挣扎,因为她太温柔,太憨厚了.这一个性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探春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只能如未开的花朵一样枯萎在命运的枝头,做一个牺牲品.而她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外貌描写向我们预示了她的个性.
探春的身材出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也是常人所无的.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这正符合她那种出众的才华与不甘平庸的个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文采精华”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试看书中,探春理家治众之才不在凤姐之下,甚至高于凤姐.她虽不似凤姐那般泼辣,却比凤姐多了文雅与智慧.凤姐病时,她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把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胸怀大志,渴望超越男子,干出大事.她组建海棠社,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我自有一番道理.”可惜的是,探春生在一个以女性为附属品的时代,这是她的悲剧.但她毕竟让自己灿烂地开放过,展示过.探春的个性,从这一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
惜春的外貌描写并未表现出她的个性,但交代了她的年龄,为下文她的命运作了铺垫:贾府鼎盛时,她“形容尚小”,贾府衰落时,她已经长成,在成长过程中,她看尽了繁华,也明白了沧桑,窥破“三春”(元春、迎春、探春)的命运,窥破世态炎凉,最终选择了出家修行.
二、凤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凤姐是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她在府中是著名的“管家婆”,有“凤辣子”之称,工于心计,善使手段,泼辣凶悍.“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黛玉与探春都是身材苗条的,但她们的美是纯洁、典雅的美,就像未经玷污的珍珠,晶莹可爱;而凤姐的“苗条”与“风骚”,却是世俗的美,多了几分圆熟和世故.
“粉面含春威不露”,在化着浓妆的面庞上,闪烁着温暖动人的光彩,却又深藏着那带几分险恶的“威”,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张脸!只有凤姐才会有这样一张脸.在小说中,我们多次看到她“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样子:毒设相思局,把愚昧的贾瑞害得悲惨地死去;弄权铁槛寺,徇私舞弊,聚敛钱财;借刀杀人,使柔弱的尤二姐含恨吞金自尽……在满面春风之下潜伏着凶狠,在温情脉脉之后暗藏着残暴.同时,不可抹杀的是,凤姐的“威”还体现在治家方面.她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办事爽利,泼辣大胆,这使她在众多女眷中脱颖而出.淡泊无为的李纨,懦弱无能的尤氏,与她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协理宁国府一段最能体现她的管理才能,她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指挥若定,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由此看来,凤姐本可以是一位令人欣赏的“女强人”,但她卑劣狠毒的一面又令人痛恨.“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则表明了她特别工于心计,善于逢迎的性格.她见人先笑,但对不同的人,她的笑也不同.对贾母、王夫人,她阿谀、献媚地笑;对宝玉、黛玉、宝钗,她热情、讨好地笑;对尤氏等人,她应付、敷衍地笑;对尤二姐、秋桐,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正因为凤姐如此工于心计,所以,她在贾府中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统治者宠爱她,下人惧怕她、痛恨她.
凤姐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尤为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这段生动的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而这段描写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外貌描写中的经典片段.
三、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黛玉原是绛珠仙子的化身,为“还泪”而来,所以她的眉目之间凝聚了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黛玉天生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柔情似水,忧郁细腻.一身之病是由两靥之愁而起,两靥之愁又因一身之病而生.她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用全部心血去爱宝玉,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她怎能不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不可医治了.黛玉的愁与病,除了身世原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与美的过程中与世俗发生矛盾引起的.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宝钗那样的“贤德淑女”受到人们的赞赏,而黛玉生性孤傲,过于敏感,又常常直率地讽刺他人,当然不会得到认可.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知,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当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饮下苦涩,日久天长,郁结成病.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形象.秀丽柔弱的花儿,把纤纤瘦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多么清朗典雅;纤弱的柳条在风中依依而舞,时而形成一道弯弯的波痕,时而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真是楚楚动人.用这样两种美丽的事物来形容林姑娘真是再妙不过了,把她的美写到了极致.小说中有许多与此呼应的句子,如:“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避远,不忍再听.”“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等等.
“心较比干多一窍”写黛玉的聪慧多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智慧过人,因进谏被剖心,心有七窍.后世以心有七窍来形容聪颖过人.黛玉的聪颖,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闻名的.无论是吟菊花,还是咏柳絮,她总表现得才华横溢,卓然不群.“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等情节,无不展示了她过人的诗人天赋.在小说中,作者总是把最优美最动人的诗句归在林姑娘的笔下.试看这些句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孤傲不群;“毫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潇洒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凄苦悲凉;“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见识过人.
“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更进一步地写黛玉的病态美.传说春秋时的美女西施在心口疼痛时捧心皱眉,其姿态更美.而黛玉比之“胜三分”,可见黛玉之美,惊人绝代,真是“颦儿才貌世应稀”.
悲剧总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黛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高洁美好的形象.她美丽而才高,但不为世俗所容,与唯一的知音宝玉的爱情更不为人所容,故而走向最终的悲剧结局.黛玉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高贵气质,也体现出她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华,集中体现了悲剧之美.这段描写如诗如画,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外貌描写之一.
四、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痛恨世俗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
首先,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他的“面”与“色”如此搭配,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他的心灵,也正如中秋之月一样纯洁无瑕,他的感情,也正如春晓之花一样朝气蓬勃.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里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但这并非柔弱无力,这是他过于善良的心灵酝酿出的独特气质,与秦钟的女儿气不同,宝玉的女儿气带着生机和活力,带着不安分的气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满现实、强烈追求自由的人.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种奇特而美好的表情,只可能出现在宝玉的脸上.他纯真无比,崇尚青春美与自由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他同情女子(上至贵族小姐,下至地位低下的丫鬟)的悲惨命运,“专能和女孩们结交”,正因为如此,他首先领略了“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爱博而心劳”.他的过于美好的追求,使他的面庞永远不会被恶劣的表情玷污,永远温和若笑,饱含深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仍然是写他的俊美,但在俊美中带些大家子弟的养尊处优之态.宝玉从小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样写是符合他的身份的.“转盼多情,语言常笑”,仍是写他的多情善感,与“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呼应.“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句写其眉目最为精彩:眉间目际,情思飘飞,动人心魄.这里的“风骚”与凤姐的“风骚”不同,这是一种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的气质,既表现着宝玉的聪颖多才,又代表了他“痴”的一面.他的“痴”,主要表现为用尽心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青春、生命乃至自然万物.见花谢便联想到黛玉宝钗等人的衰老,为之叹息不已;得知龄官与贾蔷的恋情便联想到生命的流逝,泪流满面;为晴雯作悼词,感慨昔日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为黛玉而疯狂,从此竟遁出人世,永不复返……正如警幻仙子所说:“如尔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这‘意淫’,便是对美与自由的欣赏与崇拜,对“钟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的女儿们的恋慕.正因为追求自由,宝玉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抗礼教的束缚,故而“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成了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叛逆者.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三国演义
1:刘备
蜀国开国皇帝,皇叔刘备.为人重情重义,自东汉末期讨伐黄巾党,到建立蜀汉政权,演义里无不体现其重情重义,礼贤下士.演义中,刘备亲自率军打仗的次数屈指可数,唯一出名的“夷陵之战”,还是以惨败收场.但是,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也是刘氏的最大特点,也是领导人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善于用人.唯一与高祖不同是是,刘备谦厚,高祖好骂人.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病退白帝城,无颜回蜀面对家乡父老,遂在永安宫病逝,临终托孤诸葛亮.
2:曹操
魏国政权的奠基人,魏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非枭雄所能形容,为人奸诈,多谋,善统兵.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当然,和刘备一样,三国史上最著名的三场战役,他老人家参与了2场,分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者帮助曹操一统北方,后者直接促成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应验:三分天下.关于曹操的故事实在太多,非50字,乃至50万字所能描述,今人形容演义里的曹操多为:奸雄,枭雄,有褒有贬,但基本都肯定他的雄才大略.
3:孙权
吴国政权最成功领导人,接替父兄为其打下的江东基业,可谓坐享其成,手下张昭,周瑜均为治世能臣.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孙权一生可谓守了一生,作拥长江天险的他,一生没有主动发动过几次战役,但是胜率很高,赤壁之战,巧夺荆州,直接活捉关羽,间接促发夷陵之战.三国大战役,孙权胜率100%.作为三个国家里最后灭亡的,也是对他一生的安慰吧.
4:诸葛亮
说完三大君主,说到三国,不可能不提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可谓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诸葛亮绝对是神一样的人物.就演义里而言,诸葛亮几乎已被妖魔化,成为中华五千年以来智慧的代言词.一生功绩卓著,无论军事,政治均是旷世奇才,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均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在演义里,诸葛亮的能力绝对在金字塔的顶端,毋庸置疑.但在正史里,起码他不能称之为军事家,他几乎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他的政治才能绝对傲视华夏.他的许多故事在正史里是没有的或者没有记载,亦或者是有争议的.比如:三顾茅庐,究竟是刘备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找刘备,这个就有争议.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大部分事迹均为虚构.诸葛亮的一生八个字可以完美的阐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议有空看一下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这一集,没有一个鼻子不酸的.
5:关羽
作为三国里,乃至中华历史 忠义 一词的代言人,出现再这里应不过分.关羽和诸葛亮一样,也近乎被妖魔化.但是不同的是,关羽的妖魔化,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崇拜,黑社会拜他,做生意的拜他,开饭店的拜他.关二爷正是什么行业都涉足.关二爷一生,军功卓著,在刘备集团里,举足轻重,但为人傲气,导致荆州失守,被吴国生擒斩首.对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来说,这个死法着实可悲.
6:郭嘉
一个被忽略的天才,没办法,在三国演义里,一个谋士想的再完美的计策,也敌不过诸葛亮的一个锦囊.郭嘉,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6岁,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臣.曹操赤壁兵败之后,曾说:若孝在,安有次败.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三国演义里最后描写他的一回就是:郭嘉遗计定辽东.惜哉~~
7:周瑜
又一个被演义贬低的旷世奇才,又一个活在诸葛亮阴影下的治世能臣.演义里的周瑜,为人心胸狭窄,但真实的周瑜是风雅,大度,帅气.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8:吕布
这个演义里勇冠天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演义里为人善变,多次刺杀旧主,被称为三姓家奴.最终众叛亲离,在下邳被曹操擒获,绞死.不过在正史里,吕布却是文官,做过主簿.个人认为吕布也是有仗义的一面的,叛变董卓时,吕布与王允赶往封禅台,吕布对王允说:宫台上车,布愿步行.按理说,这是很正常的修养,不过在吕布名声这么臭的前提下,还是挺不容易的.
9:姜维
个人比较欣赏的将领之一,文武全才.蜀国后期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将领,本是魏将,诸葛亮因欣赏其才,设计将其劝降.不过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掌握蜀国军事大权时,屡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大大耗费了本来就不发达的蜀国经济,间接的导致蜀国的灭亡.后假降魏国,被识破后,切腹自杀,临终前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无不叫人感叹.传说,姜维死后遭解剖,发现其胆囊巨大无比.
10:陈寿
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他就是《三国志》的作者.没有他,也就没有三国演义.三国志和演义恰恰相反,由于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三国描写蜀国的篇幅最少,因为蜀国没有史官,很多资料都是陈寿自己搜集而来.所以蜀国的故事被演义夸张的最多.《三国志》的成功还要感谢裴松之,因为他的注解,使《三国志》大大丰富.才有了三国演义的成功.
西游记: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金蝉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孙行者、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金箍棒.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东胜神州奥来国花果山石猴——弼马温——齐天大圣——斗战胜佛)(72变)【金箍棒】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猪烈刚,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对师傅也是很忠诚.【天蓬元帅(戏嫦娥)——净坛使者】(36变)【九齿钉钯】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和尚拜唐僧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一路上任劳任怨,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卷帘大将(蟠桃会上打碎琉璃盏)——塘虱精——金身罗汉】【降妖宝杖】
白龙马:任劳任怨.【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贬蛇盘山)——八部天龙】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借机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十分生动.
woxihuandaiyu 我喜欢林黛玉,你们呢
<西游记>:
唐三藏 :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
全部展开
<西游记>:
唐三藏 :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三国演义>:
曹操: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水浒传>:
武松:
《水浒传》用十回的篇幅对武松进行了描写,通篇都透着刚毅、神勇、豪侠之气,作者是以一种赞美的笔触对武松进行了刻画,然而在围绕着武松进行的描写中,作者体现出了一种“人非完人”的较为辩证的思想,现就武松在小说中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加以分析。
(一)性格暴躁,动辄伤人。
在景阳冈一节中,武松在酒家喝酒,三碗之后,强行要酒,店家好言解释,武松却烦躁怒斥和威胁。武松是英雄不假,但英雄也是人,是从凡人堆里被凡人推出来的。武松是人,是有个性的人,但别人也是人,也需要尊严,理应受到尊重才是,且酒家也多为下层劳苦之人,并非贪官恶人,无端遭此辱是不应该的。后期 杀了张督监等人之后,武松一路行来,饮酒之后也是性格暴躁,动辄与人争执,因此引起许多事端。或许“酒”正是武松这一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根源。
(二)一时兴起,滥杀无辜。
在鸳鸯楼怒杀张督监一家,武松未免有些嗜杀。
想那张督监身为一任官吏,本该伸张正义,造福于民,不想却助纣为虐;而蒋门神仗势欺人,作恶一方。都是该杀之人,无可非议。然而张督监的家人,尤 其那些丫环、使女,何罪之有呢?这些丫环、使女之所以身处下贱,都因贫苦而来,都是苦命人家的女儿,无端惨死在武松刀下,有几人能够感到如杀张督监、蒋门神般快意呢?
(三)结交朋友,不分良莠。
十字坡下,武松险些成了张青、孙二娘夫妇二人的刀下之鬼,但在几句话之后,反倒成了结拜的弟兄,有失常礼。从中也体现了武松交友不分良莠:张青、孙二娘在十字坡下开了一家酒店,却专卖人肉包子,十足一家黑点,虽然文中也交待了张青、孙二娘专杀坏人,但杀武松从何解释呢?难道武松是坏人?或者解释为一时难辨真伪,宁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坏人脸上又没有贴着标签,那岂不是见人就杀,见利就取?此中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解释武松交此二友的正义目的。这里使人想到了《水浒传》开篇,洪太尉在上清宫伏魔殿揭开了镇魔的石碑,放出了一百单八个魔君。既然是 “魔君”,那他们身上存在的那些缺陷,或许是社会现实注定了一群人生存的方式,而他们生存的方式也正反 映了社会的黑暗,是合理的。
(四)反抗的目标不够远大,也仅能解释为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而已。
武松走上反抗道路的出发点是官逼民反,是走投无路。并不是为了解决广大劳苦大众的苦难。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他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报有幻 想,所以即使他一身的神勇,在 “犯事”之后也任凭官府发落。甚至没有鲁智深那种行了仗义之事,误杀人命,一走了之的想法。即使落草为寇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招安。还是继续效命朝廷的想法。
<红楼梦>:
袭人:
全面评价
A反面的
看清袭人的伪善
红楼中众家女儿,几乎关于每个人都有争议。如果是关于黛玉的问题,我大可不必与人相争,因为黛玉的行为都是超乎道德之上的,喜欢不喜欢都凭各人性格,争论到天尽头也不会有结果。但是关于袭人,我不得不说此人的人品是有缺陷的,关于她不是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一个是非对错的原则性问题。希望普天下的读者不要被伪君子欺瞒了去还沾沾自喜。
记得刚读《红楼梦》的时候,也被袭人的“温柔和顺”蒙骗过。但是当我真正细读过后,我发现了作者字里行间对袭人的冷漠。袭人的性格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伪善和奴性。
袭人的名字就起得很讲究:袭,攻击也!而且与“袭”字结合在一起的攻击种类,一般都是“偷袭”、“暗袭”等。关于袭人的伪善,只要举几个事实就可以说明:
1.袭人最大的伪善就是在王夫人面前装得冰清玉洁、懂事守理。但是王夫人最担心的事情却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发生在她身上倒也罢了,她居然还“贼喊捉贼”,用自己犯下的罪名去谗害别人;
2.第63回里她看见芳官醉酒,把她扶到宝玉身边睡下,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却指责芳官“不害羞”;
3.第77回晴雯被赶走后,她一边对宝玉说以后还有机会叫晴雯上来,另一边却打点好了晴雯的衣服等,要送出去,可见是不做晴雯能回来的打算了——如果这个也可以算作贤惠之一种,我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小恩小惠会迷倒那么多人了;
4.袭人在王夫人看重她后,“越发要尊重”,不在宝玉房里睡觉,这可是把危险留给别人了。
这几个事实,还不够说明袭人的伪善么?
也许你要说,书中并没有写袭人去告晴雯,怎知一定是袭人告的?现在来说说袭人到底有没有告晴雯的密。
晴雯的死,固然最终要归结为“万恶的封建社会”,但是直接的刽子手有两个,一个是王夫人,一个就是花袭人。作者没有明写袭人告晴雯、芳官、四儿的情节,也许是对袭人终不忍心,因为她毕竟也是一个温顺的“女儿”;也许是因为稿子的遗失。但是我们从后面宝玉哭诉的话中,已经可以看出:所有的箭头都指着袭人。当宝玉质问她为什么别人的话都知道了,“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时,袭人半天答不上话,后来竟然说王夫人也许是忘了,过两天想起来再收拾她们不迟。这种借口,拿来骗三岁的孩子么?王夫人收拾丫头还要分期分批么?根本站不住脚。这是对袭人告密的明显提示。
也许你又要问:袭人和宝玉发生关系,是在礼法范围之内的,因为她早由贾母内定为宝玉的侍妾,所以她和宝玉亲昵不算危险,别人才是有伤风化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三点要说:
首先,宝玉在晴雯被赶后问袭人的是为什么“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不是“单挑不出你来”。可见平日的亲昵,麝月、秋纹也有份。她们可不是什么内定的侍妾,袭人为什么不告她们?难道晴雯、芳官、四儿对宝玉的亲昵就有伤风化,麝月、秋纹的亲昵就无伤大雅了?可见袭人此举,难免党同伐异之嫌。
其次,关于袭人和宝玉发生性关系这件事情,我觉得有不少问题。书中说,“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看来是在说她并没有超越礼法。但是我仔细想想,书中哪里说到贾母已将她“与了宝玉”了?将她“与了宝玉”这件事,除了她自己这么想过,王夫人这么想过,贾母真的也这么想过么?只要看看后文就知道了。第78回当王夫人回贾母说把晴雯赶出去了后,贾母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请注意:“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什么叫“只他”?明显在说贾母想 “与了”宝玉的人是晴雯,不是袭人。又第20回宝玉的乳母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装狐媚”、“配小子”等,袭人听了“又愧又委屈”。什么叫“愧”?总是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否则“愧”从何来?这话若是拿来骂晴雯,晴雯定会大怒,但绝不有什么“愧”。至于“委屈”,我看是来自“配小子”等语,否则作者不会特意在“哄宝玉”、“装狐媚”之后又特意加上个“配小子”。李嬷嬷固然悖晦,但是其责骂袭人的话并不见得就是全不讲理。
在我看来,袭人与宝玉发生性关系,实在是处心积虑的。像她那样的人,自然觉得在荣国府里当个姨奶奶是很好的出路。不过老太太并无这个意思,那么一切就要靠她自己张罗了。
第三,晴雯与宝玉之间清清白白,根本没有王夫人担心的那种危险,袭人难道不知道么?
B正面的
袭人——我不是教你媚
《红楼梦》可以说就是描写我们自己的一本书,所以对于好多的事情和人物,你是怎么也否定不了的。
对于袭人,很多人的看法无非就是什么“哈巴狗”之类的,在夜看里有一帖子说是“破鞋一只”,更是让人觉得袭人活的真不是滋味。但袭人的“乖乖的”生活方式,让我觉得这些看法并不影响人家在大观园里的欢迎程度,不论是主子还是下人,其中有黛玉,宝钗,还有晴雯。所以我想说:你说什么都是白搭!
《红楼梦》既然是现实的,那么就是说我们对于类似于“袭人”的人的看法并不影响类似于“袭人”的人在我们生活圈中的欢迎程度。相反在某些方面我们来满足我们心中的某方面的空缺。比如“王夫人”需要她的理解,“宝玉”需要她的照顾,等等。就这样,袭人这种“乖乖的”方式是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想这才是作者最终所要告知我们的,并不是“破席一卷”就可以了结的。
袭人的“乖”就在于,她可以满足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也正是这样她的“媚” 在“聪明”人眼里表现的过为显眼。但书归书,人归人,作者是分的很清的,怕就怕我们这些读者不这么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或最为亲近的人,但从书里再到我们眼里,却成了一个“媚”,或者干脆“破席一卷”,这个也太说不过去了吧,或者说我们也够虚伪的了!
袭人的确有媚的倾向,但这里我想问:作为一个常人来说,要一个不虚伪从答案,你会怎么做?如果不能象林,或者宝玉,再或者晴雯的作风,但就不要多言!
既然袭人的“恨”在书里,而“爱”却依然在我们身边,那么对于她的选择,应该是那一个呢?对于后者,作者未必不是暗示我们的选择趋向,要不然你就不够“乖乖的”。
有人说袭人的结局,就是作者的做好的答案,那么我想贾家整个都没了,还有她的份吗?为何要用媚来形容呢?
其实大观园里的女子很多都没有自我的意识。
那个年代的女子,自我是一直被扼杀的,她们做的很多事情,虽然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失去尊严或是不能理解的,而在她们心里那就是生存的方式。
再说袭人,一直都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虽没有宝钗的大家闺秀气质,但在人情世故方面也算是做得很好的人了。不能同意用媚来形容这样一个努力生存的女子。
不喜欢黛玉,虽然才气逼人,怡然独立于世俗之外,可是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麻烦?生活中身旁若真有这么一个人,不知道你会怎样与她相处?不懂得生存,只会自怜自矣胡思乱想,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只适合养在深闺了吧。
不喜欢晴雯,不懂得收敛和掩饰,太张扬。即使知道她是有口无心的人,例如袭人,总被她抢白,恐怕也不能一笑而过吧?
宝钗倒是很敬佩,做人当如是,考虑周全,时刻记得自己是在一个环境中,而非抱定举世皆浊我独清。但若是如王熙凤那般,又不可取了,太过计较,太爱算计。宝钗的豁达是我最喜欢的,现代的女子若能有宝钗的性格也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