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3:15:54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公元前359年,在山东六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来到了秦国.作为中原士子,他从内心深处并不太看得起这个西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公元前359年,在山东六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来到了秦国.作为中原士子,他从内心深处并不太看得起这个西部蛮荒之国,但是秦国新即位的国君——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还是打动了他.与其在中原无所作为,还不如到秦国碰碰运气,于是商鞅飞马入秦,交结了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让他代为推荐自己. 时年23岁的秦孝公虽然年轻,但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恢复高祖秦穆公的霸业,一扫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他很快就接见了商鞅,并对这位来自东方的士子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一番长谈下来,孝公听的是昏昏欲睡,他极力的压住怒火,等到送走了商鞅之后,他找到了景监狠狠的训斥道:“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意思说:你找的什么人啊!净胡说八道,怎么能使用呢? 景监被国君骂的狗血喷头,自然非常的窝火,回到府后,他便狠狠的埋怨商鞅,商鞅只是一笑道:“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我给国君讲了道家的帝道治国理念,看来他不感兴趣).然后他就求景监再让他觐见孝公. 五天后,秦孝公第二次接见商鞅,这回商鞅长篇大论的又说了一大通,孝公听的是一头雾水.商鞅回去后,孝公把景监又狠狠的K了一顿.一肚子委屈的景监回府后,再次埋怨商鞅说话不着边际,商鞅仍是一笑道:“这回我讲的是儒家的王道治国,看来国君还是不喜欢!”然后,他就又求景监让他第三次觐见孝公.尽管心里老大不愿意,但景监还是为商鞅争取到了第三次机会.这回谈话进行的很顺利,虽然秦孝公没有马上任用商鞅,但还是肯定了商鞅是个可用之才(汝客善,可与语矣). 景监是又惊又喜,就问商鞅个中原由,商鞅笑道:“我这回跟国君说的是春秋五霸的‘霸道’,国君似乎很感兴趣,有任用我的意思,我现在已经完全明白国君的心思了,只要能再觐见一次,我保证他满意!” 第四次的会见,商鞅将自己的治国之法和盘托出,孝公听的如痴如醉,两人长谈了数天,尽欢而散.这让景监欣喜若狂又不知所谓,他问商鞅到底说了什么让国君如此高兴,商鞅道:“我向秦公进帝道和王道治国之论,秦公都认为这些理论离的太久远,见效太慢,他要的是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的方法,于是我就向他陈述了法家的强国之术,正对秦公的心思,因而使其大悦!” 从此,秦孝公以国政相托,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终使秦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 商鞅飞马入秦,结交景监,并迫不及待的让景监推荐他,希望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和任用.可在真正见到孝公之后,商鞅却卖起了“关子”,分别用帝道、王道和霸道三种政治理论说孝公,似乎又不急于说出自己的主张,这不但让景监摸不着头脑,就是后世的读者也会有些疑惑.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商鞅之后四百年间的东汉大将马援的话,或许能够解释他为何要三试秦孝公.商鞅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纷争最多,社会最动荡,政治制度变化最剧烈的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对人才渴求之至,也都纷纷打出各种旗号招揽天下贤才,而怀揣着各种学说和主张的贤士们也穿梭于各国之间,兜售着自己的治国之道,以期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可热闹归热闹,国君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迅速使国家强大的实用的理论,而想要有所作为的贤士们也需要君主完全的信任自己,以国政相托,全力的支持改革的推行.于是就有了君与士之间的双向选择. 商鞅在入秦之前,一直在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府里做中庶子.魏国是战国前期第一个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商鞅也是因为魏国的这种新气象,而将她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的.可是当他来到魏国之后,情况让他大失所望,虽然魏国仍是当时的第一强国,但君主魏惠王已经没有了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进取之心,骄奢淫佚,好大喜功,缺少做大事的才能.尽管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并多次向魏惠王推荐他,但惠王一直都没有理会.公叔痤死后,商鞅觉得在魏国已经没有任何机会,才选择去了秦国. 由于之前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商鞅才会在入秦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秦孝公,一是弄清他的喜好,二是观看他的为人.直到商鞅彻底认准了秦孝公是一个真正想要有所作为,并具有能成大事的才能的君主时,他才将自己的治国之道全盘的告诉了孝公,得到了孝公的赞赏,从而将整个国政交给了他,并在之后的20年中,始终不渝的支持他,终使商鞅变法成功,成就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