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17:01:45
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相似之处是两人都是智勇过人,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是真男人.敢于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成历史佳话,解君王之急.不同之处似乎老唐更加道

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
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

唐雎与曹沫有什么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是两人都是智勇过人,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是真男人.敢于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成历史佳话,解君王之急.
不同之处似乎老唐更加道德模范,是忠于使命,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的英雄.
而老曹似乎有点卑鄙,自己战败了,想出了一个多少有点卑鄙的法子来给自己雪耻,其人贪生又好名,有点冒失,以己私利置国家于险地,行卑鄙事而留盛誉,古来欺世盗名者,当以此人为最.
当然,对于老曹多少我还是留有敬意的,虽然欺世盗名,但是对于失败者,拿此挽回影响,挺身而出、铤而走险,总比苟且偷生强,总比缩头乌龟强,总比鸵鸟政策强,出心中一口恶气,以百万生灵涂炭作为赌注,来赌一把,还算真男子!虽然在道德层面上差了点,但是真男人就是要这样,就算不流芳百世也得遗臭万年,否则寂寂寞寞老死林间,且不惜哉!
一、曹沫,鲁国人氏,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一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
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套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索隐述赞
  :“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曹沫本是鲁国将军,曾三败于齐军.从客观原因上来看,固然齐军势大,但他作为将军,无论如何难辞其咎.若三败而后再胜,可称英雄,三败而战死,可为烈士.但他既未胜,又没死,还居然想出了一个多少有点卑鄙的法子来给自己雪耻.其人贪生又好名,实在不算什么英雄豪杰.其时齐国大兵压境,鲁庄公问计于臣下,施伯和曹刿都觉得时势不利交战,建议庄公以和为贵,庄公也表示同意了.虽是城下之盟,但能保存实力,国家无伤,也算败中上策了.但结盟时曹沫却突然跳了出来,拉住齐桓公的衣裳,握住腰中的宝剑,威胁着要桓公答应归还鲁国战败后失去的土地.据说当时的他怒目圆睁,大义凛然,似乎颇有些和齐桓公同死的英雄气概,但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齐桓公为一国之君,千乘之主,断不会和他一个小人物同归于尽,或者根本也不屑与和他动手,所以多半会答应他的要求.而且齐桓公胸怀大志,正欲霸天下,号令中国,想必也不会因此小事反悔而失信于诸侯.所以这一招看似危险,其实是很有把握的.他这一下固然扬名天下,也雪了耻辱,但其实却是殃国之举.万一齐桓公不能忍一时之辱,暴怒之下,大军重来,鲁庄公如其奈何?当时情势本就是齐强鲁弱,齐军为雪君辱,名正言顺,将士愤怒用命,其势必不可挡,鲁国就算不亡也定是元气大伤了.所以曹沫此举实在冒失的很,司马迁似乎也不必为他列传扬名.后来的毛遂和蔺相如都曾做过类似的事,但时不同,势不同,事不同,当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以己私利置国家于险地,行卑鄙事而留盛誉,古来欺世盗名者,当以此人为最.
  当时鲁庄公欲往齐结盟,问群臣谁能从者,曹沫请随行,庄公不计较他前败之辱,毅然答应带他前往,最后果然成事,据此看来,庄公应该还算是个贤明的君主.
二、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在匆忙之间见到赵王了,希望你能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一定牢记你的话.”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虽然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会有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这样!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今人推测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史上的安陵国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正史对它的灭亡几乎没有记载.《资治通鉴·秦记二》则说,“二十二年,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安陵国能够暂存与唐雎似乎没什么关系.《战国策·魏策四》之《秦魏为与国》记曰:“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劳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而同样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的《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且不但年轻了,还神功盖世,能够与年富力强的秦王相抗衡,把秦王吓得直起身子表示尊重求饶.两者前后矛盾,必有一记载有虚构成分.而《史记》中干脆没有唐雎这个人.正如古文学家游国恩所说,“《战国策》最长于说事,但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唐雎劫秦王极有可能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也可能是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