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4:57:42
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打击匈奴,加强对西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对诸侯国管理,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
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

汉武帝统治时期还加强对什么的管理
思想上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军事上打击匈奴,加强对西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对诸侯国管理,颁布“推恩令”,削相权、地方豪强权利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抗击匈奴
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发生在西汉年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了汉初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已建立60多年,封建政权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力.因而,他有条件和匈奴进行斗争,从根本上解除内地的威胁.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今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赶走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
于是,汉武帝在那里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又涌现出一位18岁的将领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马当先,率领800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取得大胜.汉武帝据此封他为冠军侯,给他造了一座阔气的房子,让他去看.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河西战役是从公元前121年3月开始的.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在皋兰山脚下和匈奴骑兵交战,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追击500多公里.夏天,霍去病率几万骑兵,行军1000多公里,一直打到祁连山麓,给匈奴贵族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10万定居农垦.河西走廊的收复,解除了汉王朝的西部威胁,打通了汉和西域交往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匈奴首领)于漠北.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今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今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在这次战役中,汉武帝还组织了14万匹战马随行,以备换用,派了10万辎重兵转运粮草,保证了主力军的物资供应.
漠北之战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加强中央集权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
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官僚制度改革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官吏的选拔制度改革来实现的.当时还没有隋唐时期以后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即察举制.但原来的并不理想,推荐的人亲属占了绝大部分,贤才却不多.这对于急需人才治理国家的武帝来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否则就以不举孝廉罪处罚.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再通过考试的,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到宋代,特别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封建枷锁对人民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也到了顶峰.

对什么的管理?西域,诸侯,豪强。都有吧

上面怎么写这么多呢?
个人觉得 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把所有权利集中一身。对军事,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能看得见,听得到,想的找的都拦一下。很多规矩都是他那时候立的,乃至影响到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刘彻一直到死都不肯放弃他的权利。...

全部展开

上面怎么写这么多呢?
个人觉得 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把所有权利集中一身。对军事,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能看得见,听得到,想的找的都拦一下。很多规矩都是他那时候立的,乃至影响到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刘彻一直到死都不肯放弃他的权利。

收起

思想统一为儒学
政治集中在中央
回击匈奴稳边界
固定中国地图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