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叠词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5:04:10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叠词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叠词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叠词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南宋后期的传奇人物.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亦知书达礼.因此即使在思想保守而陈旧的封建中期,清照诗,词,文兼擅,颇受一时佳话.
《声声慢》是选录在《漱玉词》(李清照词集)中的一首作品.靖康之耻(1127年)后,历经亡国亡家的清照风格突变,一反先前之清丽与明快,而以凄苦低沉为主.在《声声慢》里,她的痛苦的感情表露无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样的困境下,还能“浓睡不消残酒”,“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吗?在《声声慢》里,她痛苦的感情世界也表露无痕.
先前词人做《声声慢》曲调,总以韵脚为平声,而且曲调比较缓和,而作者做此词,已经不在受形式束缚了.韵致,文字只伴随感情流动.不仅韵致改押,而且屡次使用叠字,变缓和为急促,婉转为凄凉.在这里,清照表现了她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词作品大放光彩.
清照造词颇具心机,《如梦令》里“绿肥红瘦”出语新奇,而文章上阙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一再重复,感情宛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出人意料而又不得不惊叹
拍案.紧接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词调再度低迷.清照孑然一身,又逢深秋,看见大雁南飞,不由地想起以前的时光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堪摘”,时过人迁,再也不会回到从前了.偏偏天意弄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站在秋风中,只能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诗人紧紧抓住“愁”进行阐述,词作品却大气包举,别无旁支的尽情抒颂,而且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修养和情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哀戚之情,凄凉啊
愁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
全部展开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浓烈的愁情,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还极富音乐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这十四字全是开口度极小的音,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如一位伤心至极的女子在低吟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十四个字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收起
凄凉
关于表达什么感情,不好明说,楼主尽可读其词,闭目感其心,自然就品出其哀怨伤感之情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
全部展开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先前词人做《声声慢》曲调,总以韵脚为平声,而且曲调比较缓和,而作者做此词,已经不在受形式束缚了。韵致,文字只伴随感情流动。不仅韵致改押,而且屡次使用叠字,变缓和为急促,婉转为凄凉。在这里,清照表现了她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词作品大放光彩。
清照造词颇具心机,《如梦令》里“绿肥红瘦”出语新奇,而文章上阙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一再重复,感情宛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出人意料而又不得不惊叹
拍案。紧接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词调再度低迷。清照孑然一身,又逢深秋,看见大雁南飞,不由地想起以前的时光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堪摘”,时过人迁,再也不会回到从前了。偏偏天意弄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站在秋风中,只能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诗人紧紧抓住“愁”进行阐述,词作品却大气包举,别无旁支的尽情抒颂,而且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修养和情怀。
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浓烈的愁情,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还极富音乐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这十四字全是开口度极小的音,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如一位伤心至极的女子在低吟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十四个字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收起
李清照是南宋后期的传奇人物。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亦知书达礼。因此即使在思想保守而陈旧的封建中期,清照诗,词,文兼擅,颇受一时佳话。
《声声慢》是选录在《漱玉词》(李清照词集)中的一首作品。靖康之耻(1127年)后,历经亡国亡家的清照风格突变,一反先前之清丽与明快,而以凄苦低沉为主。在《声声慢》里,她的痛苦的感情表露无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
全部展开
李清照是南宋后期的传奇人物。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亦知书达礼。因此即使在思想保守而陈旧的封建中期,清照诗,词,文兼擅,颇受一时佳话。
《声声慢》是选录在《漱玉词》(李清照词集)中的一首作品。靖康之耻(1127年)后,历经亡国亡家的清照风格突变,一反先前之清丽与明快,而以凄苦低沉为主。在《声声慢》里,她的痛苦的感情表露无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这样的困境下,还能“浓睡不消残酒”,“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吗?在《声声慢》里,她痛苦的感情世界也表露无痕。
先前词人做《声声慢》曲调,总以韵脚为平声,而且曲调比较缓和,而作者做此词,已经不在受形式束缚了。韵致,文字只伴随感情流动。不仅韵致改押,而且屡次使用叠字,变缓和为急促,婉转为凄凉。在这里,清照表现了她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词作品大放光彩。
清照造词颇具心机,《如梦令》里“绿肥红瘦”出语新奇,而文章上阙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一再重复,感情宛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出人意料而又不得不惊叹
拍案。紧接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词调再度低迷。清照孑然一身,又逢深秋,看见大雁南飞,不由地想起以前的时光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堪摘”,时过人迁,再也不会回到从前了。偏偏天意弄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站在秋风中,只能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诗人紧紧抓住“愁”进行阐述,词作品却大气包举,别无旁支的尽情抒颂,而且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修养和情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收起
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
全部展开
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收起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全部展开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