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性语言描述《采莲赋》和《西洲曲》并写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下午三点前要、拜托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3:39:40
用散文性语言描述《采莲赋》和《西洲曲》并写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下午三点前要、拜托了
用散文性语言描述《采莲赋》和《西洲曲》并写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下午三点前要、拜托了
用散文性语言描述《采莲赋》和《西洲曲》并写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下午三点前要、拜托了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第七、八两段引用了《采莲赋》和南朝民歌《西洲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删去了原文中“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是早已无法消受了”这一段,现在2000版《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恢复了原貌,在教学中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讲清这两段引用的内容和作用,可能会对学生理解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大有帮助.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时北平在军阀统治下白色恐怖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不知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的迷茫失望情绪.
作者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后,亲历亲见了军阀段祺瑞和张作霖残酷镇压知识分子、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的一系列事实:⑴1926年3月,“三.·一八” 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开枪打死打伤请愿的爱国群众200余人[作者亲历];⑵1926年6月,张作霖枪杀著名报人邵飘萍,封闭《京报》[作者亲见];⑶1927年4月,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并绞死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大钊[作者亲闻].北平的白色恐怖,的确像“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近两个月来,作者听到南方的消息:江南,1924—1925年间作者亲见过的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群众追求自由民主的运动,现在遭到了国民党莫名其妙的镇压.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要到外面去寻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走在“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上,只有“蓊蓊郁郁”的树,就感到“今晚却很好”,因为“路上只我一个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终于,找到一片“无边的荷香月色”.但因为浓重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压在心头,那些愤懑烦闷之情依然挥之不去,所以,荷塘的一切是朦胧的,淡淡的.由于荷塘被“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仍然摆脱不了压抑感,所以当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就立即产生“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嫉恨情绪.这里表面上说的是产和蛙,实际上,还暗指那些为反动军阀帮闲发流言的文人.
由此可见,军阀白色恐怖的统治的“怕人”和反动御用文人如蝉鸣、蛙叫一般的“热闹”鼓噪,使人厌烦,是朱自清心里“颇不平静”的重要原因.
作者在白天只能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连说话、甚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也没有,这种毫无自由的现实使人忍不住产生相反联想,于是便“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了说明自己描写的采莲的情景“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就引用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那时候(即六朝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打扮得漂亮艳丽的少男少女们,摇着小船去采莲,采莲时 可以毫无约束地表达互相之间的爱慕之情.他们“兼传羽杯”,把船划到“藻挂萍开”即水草繁茂的地方,摘嫩叶花苞,“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那种自由嬉闹欢乐的景象,的确“有趣”.为了说明采莲是“唱着艳歌去的”,作者又引用了《西洲曲》.《西洲曲》是一首大胆表达爱情的情歌:“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或“恋”,即爱或想念的意思,“子”即你,“清”谐音“情”,全句是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明白地表达感情,“我爱你的感情如水深”.瞧,那是一种多么自由幸福欢乐的生活!可是,采莲是“旧俗”,“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现在,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丝毫活泼的“流水的影子”,没有说话行动思想的自由,于是,忍不住“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作者把“现在”和旧时、“这儿”和江南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在”“这儿”的不自由,表达了对江南过去的那种自由的向往,也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党口是心非出尔反尔、用武力解散工会、屠杀工人,解散农会、镇压农民等反动行径的惊讶不满.因为1924—1925年在江南,作者曾亲见过国民党领导革命轰轰烈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绿》中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当时那种自由民主景象追求、兴奋、欣喜之情.)可是,“这一年南方发生的变动”使作者感到“目瞪口呆”,不可理提倡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怎么也不给工人农民自由民主了呀?所以,作者“心中似一团乱麻”似的不安和失望,搞不清国民党究竟要干什么,“心里是一团火”似的烦闷和焦急,自己向往渴望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何时才能实现.
由此可见,对国民党的反动行径感到学校失望和迷茫是朱自清“颇不平静”的又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