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21:06:54
邓稼先是谁邓稼先是谁邓稼先是谁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

邓稼先是谁
邓稼先是谁

邓稼先是谁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战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