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风少年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9:36:52
驭风少年读后感驭风少年读后感驭风少年读后感驭风少年的微笑  ——读《驭风少年》  文/留声记忆  很难想象:在非洲,一片挣扎于饥荒死亡边缘的干旱土地,红色尘土漫天狂舞中,矗立着一架用废品建造的风车.风

驭风少年读后感
驭风少年读后感

驭风少年读后感
驭风少年的微笑
  ——读《驭风少年》
  文/ 留声记忆
  很难想象:在非洲,一片挣扎于饥荒死亡边缘的干旱土地,红色尘土漫天狂舞中,矗立着一架用废品建造的风车.风车能发电,连接它的小灯泡闪闪发光.建造它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威廉•坎宽巴.
  《驭风少年》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这是一本出于真人真事的自传体小说.威廉被迫辍学,完全靠自己探求实验,利用废品厂捡回的破铜烂铁,研制出了能发电的风车.书中记述了他的成长、磨难以及最后的成功.这书属于励志小说,然而却和其他的励志读物全然不同——它没有强说愁的辞藻,没有自吹自擂的吆喝.威廉•坎宽巴一直为笑着给我们讲他的故事,微笑着告诉我们他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合上书仰起头,似乎就能看到这位黑人男孩憨厚淳朴充满梦想的笑脸,然而我的泪水却早已在眼眶中打转.
  饥荒的肆虐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拥挤的乞讨人群,有失道德的抢夺,掉落在地上的玉米粒都被拾得干干净净,香蕉皮成了难得的美味…….饥荒是活在当下的你我都无法体会到的,但它无疑是一头狰狞的巨兽.人们在饥荒中的手足无措与面对世界末日时无异.威廉被“有趣”的总统与政府欺骗,眼看着一个个同胞被活活饿死,活着的亲朋纷纷挣扎在疾病与死亡边缘,挥别梦寐以求的校园与书本…….他以一个少年的视野观看世界,用他的质朴去领悟世界.“当下我们只能靠自己,没有人会伸手拉你一把”——是威廉悟出来的道理,深沉、准确,充满力量.在叙述中,他从未落过一滴泪;面对灾难,他有的是坚强和年龄不对等的沉着.
  灾难中,这位少年逐渐学会如何面对世界.威廉问父亲该怎样惩罚偷“多维”(当地一种食物)的小偷,是否要像其他村民那样处死他们.父亲告诉他:“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杀,他们都是饿得没办法才出来偷东西的,我们必须学会宽容.”在这样的影响下,威廉善良得让人心颤,内心有着与他的肤色迥异的纯白.面对小狗坎巴的死亡,他说:“坎巴看见我离开时已经放弃了生存的意愿,这意味着杀死它的人是我”、“没有人知道坎巴的遭遇,直到今天我才把它公之于众”.哪怕是对于一只即将老死的狗,他也感觉它的离开是一种残忍;即使明白一切,也终究无法原谅自己.他的心犹如水晶一般剔透.
  面对孱弱的国家,不负责任的政府,威廉对祖国的爱却从未淡薄.“看着地图上的马拉维——棕色的道路在绿色的国土上纵横交错,马拉维湖像颗璀璨的宝石点缀其中,你也许想不到那里住着一千一百万马拉维人.就在那一刻,其中的大多数人正处饿死的边缘”、“如果我们发明的东西真正有用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马拉维的现状.”在逆境中,不该埋怨别人没有做什么,而是该去寻找自己能做的事.即使是去废品堆里寻找一个较为完整的轴承,也比自以为是的针砭有意义得多.十四岁的威廉,早已懂得这些许多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东西.
  谈到威廉成功的关键,我认为这也恰恰是这本传记,与其他励志读物的区别所在.正如之前所说的,威廉总是笑着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不是哭丧着脸讲他有多么悲惨.例如,书中对于辍学轻描淡写,全然没有一些电影情节中呼天抢地、砸锅卖铁的催泪场面.威廉清楚父母的艰难,他把失望彷徨留给自己.“爸爸干活需要帮手”——他喃喃地念道.无论记叙自己的挨饿,还是实验中的种种挫败,都不加修饰.那些不如意,好像不过是一阵清风,卷起了熟悉的红色尘土.他告诉读者,自己很快乐,心中充满希望;告诉世界,他的研究成果将会让全国人民都用上电和水.
  把光明留给别人,自己承受阴郁——我突然想起这句话,用来形容威廉再适合不过.过去一向不爱看励志自传读物,只因受不了那些悲惨情节的渲染与生离死别的纠葛.然而威廉的故事像一缕阳光,虽然照射着更多的伤疤、血液以及痛苦,但它永远是阳光,带给人的永远会是温暖与感动.人们常说高手叙事,便是能写含泪的微笑,嘴角微微上扬的狂喜.威廉的叙述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带给人对灾难的体悟,对社会的思索,对黑暗的抗议,而这些又都是不着泪痕的.看着皮肤黝黑的大男孩灿烂憨厚的笑容,最让我想起的一个词便是:“赤子之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用微笑点亮黑暗的时光,用善良与宽容对待一切丑陋,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即使有一天落下泪来,泪水也会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成风,让梦想的风车转起来.
  干燥的沙地上,棕红色的风尘中,矗立一座歪斜的木塔,塔顶高擎一架由破铜烂铁制成的风车.少年紧握着连接电线的小灯泡,看着掌心出现了一点微光,接着光亮突然绽放出来.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这东西真的能发电!”
  “是啊,”另一个人说,“他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