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8:28:17
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

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
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

山西大同石窟的名字?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全貌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看名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
  看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看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看佛
  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看画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看艺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看史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 云冈石窟
  [1] 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看人
  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看联
  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悬特命总督兵马侍郎佟养量于清顺治辛卯1651夏题写的匾〔大佛阁〕.门联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六窟里门正中悬康熙御笔题写的匾〔庄严法相〕. 外门联: 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 门楣联:山色随云秀 佛灯共日长
  看寺
  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谥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观”条云:“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明·正德张钦纂修《大同府志·寺观》卷四 、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补记载中均与“成化志”略同.清·顺治胡文烨撰《云中郡志·建置志》云:“石窟十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壁立千仞,面面如来.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赀,大为修葺.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岿然雁北一胜境也”. “十寺”的荒废,约在明中期以后.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 第一窟和第二窟
  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 第四窟
  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昙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六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 第七窟
  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