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6:06:07
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

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
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

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鉴赏: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墙头草】卞之琳
  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鉴赏:这首诗是卞之琳感叹人生的一首小诗,诗是这样写的: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前两小节写道: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正是运用了“夕阳”这个意想,正所谓:“卞之琳对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敏感,在诗歌创作中始终注重‘意境’,注重语言的精炼、含蓄和丰富.他强调‘化古’和‘化欧’,即‘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并认为‘文学具有民族风格才有世界意义’.他为促进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成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五点钟,六点钟,用现代的时间点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诗的主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五点钟,正是夕阳无限好的黄金时刻,但一刻钟,却让这美丽的境界被黑暗所代替,一角夕阳,运用了形象的数量词和方向词语,让人更倍加感到这夕阳就要消失了,“常恐秋节至,琨黄华叶衰.”让人倍切感受了诗人的惶惶之心.五点种、六点钟,在时间上也让人感觉到时间在流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古训虽时时响在我们的耳边,但我们何尝又是能切身感受了呢?!诗人运用了最能令人感受到时间的短暂和容易流逝的两个时间:五、六点钟.正是这两个时间,你不得不令人回想起它的宝贵的存在和惋惜的消失.夕阳下去了,接踵而来的是漫漫长的黑夜,在一片黑洞洞的黑暗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受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永远地沉寂在这个空荡荡的世界里,埋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半轮灯光,意想更为深刻,令人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月自古不能全,那么半轮灯光更为在凄叹中联想到半轮残月.夜深人静,一人孤单地望着残月,守侯而迷茫,失落而追悔.真是“言下不胜‘黄垆之思’,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紧接上两节,诗人便道出:“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人总是喜欢逃避,麻木自己.做梦,便是一种方式.诗人正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内心,便喊出极为引诱的话语:“就过在做做梦”.梦,原有美好和丑陋之分,但还是以美好为主,但诗人却别具一格地从人们所不想的丑陋方面入手,给诗带来了震撼力.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分白天黑夜,不珍惜时光,随意挥霍,得过且过,就犹如行尸走肉,一场戏,一场梦.和尚过日子,枯燥乏味,还且敲打木鱼;而某些人却在无所事事,消磨人生.人最恐畏的死亡,若能知道死后也能偷窥人间凡事,做孤魂野鬼也无惧,但只怕是死后“万事空”,没有疼痛,没有快乐,没有感受,没有感觉,麻木了,那才是最可怕的呀!诗人看到他们的肉体,却也洞察到他们心灵上的麻木.“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在苦闷,在急噪,为他们呐喊,为他们消除心魔,还于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理.但当时没人能理解,祖国当时在苦难中,她的子女们为了一副肉体而麻木地生活着,填饱肚子是大事,一天到晚就是为肚子而挣扎,诗人内心也在挣扎,难道他们就这样一天天地、一年年地、甚至一代代地消沉下去吗?!不!诗人把他们内心中的不正确的想法指出来:“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铿锵有力,震撼心灵.
  醉生梦死也有到尽头的时候,梦也有该醒的一天.“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这两节描绘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守株待兔者也有梦想时分,那么做梦者也是该面对事实了:“墙头草长了又黄了.”诗人以生活为主题,可谓极为贴切了.墙,家家户户都有,墙头长草,为极少数,只要勤快一点的人家都不会让它疯狂地随意生长的.人在屋内,往外望自然是透过门窗,再穿过墙,夕阳也正与墙头相应,墙头草也与夕阳余辉相照应.此两节正与前两节相影称.墙头草,夕阳,这本不相关的事物,在诗人的妙笔生花中恰是那么地对称:一揉一软,一渺小一辽大,一低jian贱一高贵,一短暂一永久,一近一远,字字相照,句句相应.通过这意想,令人感叹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正是从眼前景物,想及人的一生,探讨着人生的价值,寻求着人生的定位.“长了又黄了.”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一日复一日,过得枯燥无味,只为白发增添了几根银丝.还用眼前景物与人生虚度作比较,“长了又黄了,”人老了又一事无成了.正照应了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日子过去了,只能趴在门窗上目示着墙头草,呆呆地数着夕阳过完这辈子了.又为“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喊出了震撼的回答!这个答案是——不!不能这样过下去了,不能浑浑噩噩了,更不能行尸走肉了.
  综观全诗,《墙头草》是写出了一世倦情的唯美感受,突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敏感,在诗歌创作中始终注重‘意境’,注重语言的精炼、含蓄和丰富.卞之琳强调‘化古’和‘化欧’,即‘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并认为‘文学具有民族风格才有世界意义’.卞之琳为促进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成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主义前期的探索者,‘五四’和民族传统艺术和审美理想对他有深刻的影响,这不能不使他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有所限制,而‘九叶’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融合,这使他们在当时能更加开放,独树一帜.”从而形成本诗的佳作.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鉴赏:
  这是著名翻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先生写作并英译送给友人的“雨同我”.
  第一节,诗人先由两地的友人分别对“雨”的埋怨写起;第三句“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表明了诗人乐意为朋友分忧.
  每一节中,诗人不仅表明乐意为两地的友人分忧,还为第三处的友人着想:“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诗人牵念的不止是三处的友人,所以,在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在诗的结尾,诗人忽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既是自然界落的雨,也可指人世的风雨——不尽的磨难与困顾.
  这首诗题名《雨同我》,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世人以及万物的关心.
  这首诗共两节,每节一韵,诗段、诗行、节拍、韵脚,都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很好地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这首诗在艺术上使用了推衍的方法.它先由某一点说起(比如从两地友人对“雨”的埋怨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