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5:18:37
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化改新,本质是东渡逃亡的高句丽及百济人把自身承袭的汉文化,全盘复制在日本的过程.  

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大化改新,本质是东渡逃亡的高句丽及百济人把自身承袭的汉文化,全盘复制在日本的过程.
  不是日本人在大化改新时期才开始学中国.
  大化改新后,倭国改名为日本,倭国由说南岛语改说高句丽和百济语为主体的日语.
  在日本的历史上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是最重要的两次社会变革,大化改信的主要内容是效法当时世界一等强国中国的大唐帝国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而明治维新则是在西方列强崛起之后,日本的西化改革.两次变革都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的命运,同时也看得出来,这个国家对外学习的能力.
  公元645年6月12日利用皇极天皇接见三韩使者的机会,中大兄皇子发动了推翻苏我氏家族的政变,这场政变日本史称乙巳之变.乙巳之变的成功,废除了豪族对于日本皇权的掌控,为大化改新扫除了政治障碍.
  政变成功后,中大兄皇子为首的改革派拥立了敏达天皇的曾孙孝德天皇为日本第三十六代天皇,改年号大化,中大兄皇子作为皇太子掌握了日本大权.改革派的成功在圣德太子的推古朝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彻底和深化的变革.
  中大兄皇子迁都难波,今天的大阪,组织建立了新政府,新政府废除了以前的大臣、大连两个职位,改为左大臣与右大臣为最高官职.任命在唐朝做官和求学多年的阿倍仲麻吕(698--770)年与苏我石川麻吕(?----649年)担任左右大臣.在政变中立功的中臣镰足为内臣,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相当于最高政治顾问.这样在人事上构成了大化改新的核心政治班底,大化这一年号便是仿效唐朝的纪年法建立的.
  阿倍仲麻吕本人虽然被任命为左大臣,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到任,但是这个人物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还是值得大书一笔的.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0)年,公元717年、大唐开元五年,阿倍仲麻吕作为一名留学生来到了当时强大富庶的大唐帝国,并于当年的九月进入了长安太学学习.他有个著名的中文名字--晁衡.作为一名日本的留学生居然考中了中国很多读书人孜孜以求的进士学位,可见这个人对汉文化的掌握程度.进士出身的他,虽然是外国人,但是在当时文化开放的大唐帝国还是轻松的得到了功名,他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管制这一些列的官职.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当时是很受唐玄宗和唐朝政府重视的.晁衡这个名字就是唐玄宗赐给他的.
  这样深厚的留学与工作履历难怪决定效法唐朝改革的日本政府也要委以重任,即使他本人并未就职.
  (图为阿倍仲麻吕的唐朝官府像)
  在阿倍仲麻吕在大唐帝国的工作履历表上我们看到了又秘书监这一职务,这一职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位外国人担任这样的职务也足见其学问修养之高,要知道当时的开元年间的唐朝可是李白、杜甫等文化名人辈出的时候.
  实际上阿倍仲麻吕本人确实也有很深厚的中国文学造诣,他的作品以晁衡的名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他与中国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都很要好,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宝十二年,阿倍仲麻吕奏请东归,但是途中遇到风浪被飘到了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两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他才辗转回到长安.因风浪失踪的这两年,他被误传为遇难,消息传来,大诗人李白十分悲痛写下了中日交流史上的名篇《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位于西安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大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这位19岁就来华留学,在中国求学工作了53年之久的阿倍仲麻吕因病在长安去世,想念73岁.日本国为其在东京护国寺建立了雕像和纪念碑,以示纪念.
  苏我石川麻吕,是大化改新时代又一位重要人物,他又名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从名字来看他是苏我入鹿一族的表兄弟,但是这个人很早便脱离了本宗而加入到政治立场敌对的一方去.诛杀入鹿那一日,三韩纳贡的表文正由此人唱读.因此在乙巳政变成功他也受到了重用,然而改新派内部亦是暗流汹涌,迅速分裂.阿倍右大臣去世后,苏我石川麻吕的异母弟弟苏我日向向天皇诬告其兄企图谋反,苏我石川麻吕含恨自缢身亡.
  改革内容:
  公元646年,日本大化二年,日本新政府正式发布改革诏书,全面实行新政.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一场成功的国家层面的变革必然有对当权者利益的调整,改革诏书中首先废除了日本皇室和豪族的私有土地、部民和田庄,一切收归国有,实行公地公民制,但是保留了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大夫以下的官员和百姓赐以布帛.
  其次,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这是一套适合中央集权的行政组织.
  再次,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账目(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劳役的一种形式,每50户选所谓正丁两名服劳役)、采女(侍候天皇的宫女,主要是膳食等,由郡司进献)的制度.
  这份宣告改革的诏书收藏在《日本书纪》一书之中,有后人修改之处,甚至有人认为没有诏书,但是改革确实是涵盖着三方面进行的.
  从公元646年开始的改革,一直到2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宣告完成,这部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很受欢迎.
  明治维新拉开的是日本近代强国的序幕,而大化改新则是日本古代强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