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至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取得的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22:08:49
1949至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取得的成就
1949至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取得的成就
1949至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取得的成就
现代中国(1949——2009)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1)
(1949——1956)
政治文明历程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
(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3)与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
(4)主要内容:a.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c.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天安门广场三十多万群众欢声雷动.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小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一百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提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诞生.
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主要内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
a.“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c.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d.成果:新中国刚刚成立,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概况: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小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a.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b.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
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小结: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