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1.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材料1: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做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1:13:27
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1.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材料1: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做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
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
1.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
材料1: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做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赋概念"说.
材料2: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他引起人的警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进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
材料3:休漠认为人所知道的只是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材料4: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与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都把认识的主体看做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影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材料5:恩格斯指出,人的思想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材料6: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最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的过程.列宁还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4、5、6分别指出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2、3和4根本缺陷是什么.
(3)材料5的观点中包含着可以驳倒材料1、2、3的观点的最令人信服的东西是什么?
(4)分析材料6揭示出了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2: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的人的贪婪.”
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1.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材料1: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做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
1(1)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怀疑论4机械唯物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6辩证唯物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识不正确.
(3)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4)意识具有抽象性和能动性.
2(1)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2)如果人的实践活动违反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忽视对自然界的保护,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引起自然界的因果报应.
(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你这些问题思辨下去,最终会去到佛家所言的"缘起性空"境界,建议你在经典佛学中寻找终级答案.
好么,一楼的佛教徒还不现出原形?
滚开这里!!!
1、材料一,表明了是先验主义的认识论倾向。材料二是不可知论的认识论倾向,这个不可知是指真正的自在之物不可知,我们只能知道事情的表象。材料三,表明了一种感觉的认识论。表明世界除了自己的感觉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的真理可言。材料四,指出的是古代所有的认识论,表明的认识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消极作用的结果。忽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五,表明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联系的过程。人在实...
全部展开
1、材料一,表明了是先验主义的认识论倾向。材料二是不可知论的认识论倾向,这个不可知是指真正的自在之物不可知,我们只能知道事情的表象。材料三,表明了一种感觉的认识论。表明世界除了自己的感觉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的真理可言。材料四,指出的是古代所有的认识论,表明的认识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消极作用的结果。忽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五,表明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联系的过程。人在实践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材料六,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消极的反映论一样,只是被动的接受。
2、材料一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认识是天生就有的东西,只是后来遗忘了。例如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哲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原因。认为客观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就必然会表现为理念是本身就有的东西,只是因为身体的介入,而使人忘记了固有的理念,后天的学习只是回忆的过程。材料二的根源是先验主义的认识论原因。康德受休谟影响认为,人不可能对世界的本质有所认识,人只能靠自己的先有的理解模式,各种范畴去理解世界,因为感觉的世界是一个世界,而这背后还有一个真正的世界是我们所不能认识的。我们永远是不可能从此岸世界到达彼岸世界的。他的错误在于割裂感觉与世界的关系,认为感觉是使人的认识与世界之间成为了一个隔阂,而不是认为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通道。材料三与材料二是相似的。休谟认为感觉只能告诉我们现在世界,而不能够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所谓的必然性只不过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猜测,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他是从根本上否认世界联系的必然性的客观性。材料四的错误在于,旧唯物主义者们,只是看到了认识像镜子一样,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反映,没有看到认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它通过指导实践体现了它的能动性。
3,就是实践。它可以检验认识,认识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而不是纯粹的说理,才能摆脱他们陷入无休止的争论的怪圈子之中。同时也要说明,我们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到更加知的一个过程。(最好在这里,你可以举例说明一下。)
4,揭示了人的认识是有能动性的,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意识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
1,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从矛盾的对立统一面,去说明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明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我们不按规律办事情,盲目的去改变自然界,那么我们最终是还要受到报复的。
3这个比较一点了。把握度,你可以从人类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能力来满足人类的需要的,但是人类如果不按自然界的规律办事情,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过分的掠夺和开采自然界,其结果必然是要失败的。(你要先解释一下度的哲学意义)。
收起
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
全部展开
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收起
人要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