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 红色故事 字数3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7:29:39
有没有 红色故事 字数300字左右
有没有 红色故事 字数300字左右
有没有 红色故事 字数300字左右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小英雄的故事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后,消息很快在大巴山传开了。苦难深重的巴山妇女们,个个象出笼的鸟,奔走相告,不少人逃出家去找红军,为红军当向导,送情报,还主动要求参加红军。
1934年秋季的一天,6名红军女战士行至旺苍县柳溪乡切菜梁下,发现一群溃逃的敌军在一农民家等饭吃,把枪乱七八糟放在地坝里,6名女红军豪不迟疑,如下山猛虎扑过去,“叭叭”几枪,一边喊口号“缴枪不杀”,一边猛向...
全部展开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后,消息很快在大巴山传开了。苦难深重的巴山妇女们,个个象出笼的鸟,奔走相告,不少人逃出家去找红军,为红军当向导,送情报,还主动要求参加红军。
1934年秋季的一天,6名红军女战士行至旺苍县柳溪乡切菜梁下,发现一群溃逃的敌军在一农民家等饭吃,把枪乱七八糟放在地坝里,6名女红军豪不迟疑,如下山猛虎扑过去,“叭叭”几枪,一边喊口号“缴枪不杀”,一边猛向敌人射击。川军二十八军一个机枪连,就这样被女红军缴械,共缴获敌人机枪5部,步枪96支,创造了6名女红军消灭敌人一个机枪连的神话故事。
1934年12月,女红军沈内秀上山侦探敌情,刚走到寨包洞附近,被藏在树林中的叛徒发现。敌人将沈内秀强行污辱,并严刑拷打,要她交代干部情况,沈内秀什么也没有告诉敌人,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苏区红色政权。
1935年3月,妇女独立师担架队战士奉命将1000余民伤员从旺苍坝转移到120公里外的永宁铺,翻越高山时,为了减少伤员们的痛苦,前面的女战士跪在地上,手指象子一样抓住路面向上爬,膝盖磨破了,臂肘磨破了,鲜血直流,不少战士因出血过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妇女独立师的战士们,就是这样以忘我的牺牲精神,转战于大巴山区各个战场。她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收起
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
全部展开
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