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语文第三课的游览顺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1:59:59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第三课的游览顺序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第三课的游览顺序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第三课的游览顺序
正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为理解方便,画张图吧!
--------------------------------------------------------------------------------
视频朗读:
--------------------------------------------------------------------------------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 .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前,他曾发表许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如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我们还学过《爬山虎的脚》也是他写的.
--------------------------------------------------------------------------------
叶圣陶笔名和字的来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
金华双龙洞简介: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常年洞温为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领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口西壁“双龙洞”三字,恃为唐人手迹;东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之手笔.如果说双龙的内洞是“龙宫”的话,那么外洞仿佛似“龙厅”.其中西厅一挂“石瀑”,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往前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有龙爪、龙尾与洞外龙头相呼应,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
钟乳石和石笋简介: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笋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O2的量减小,所以,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
--------------------------------------------------------------------------------
仿写《游金华双龙洞》
秋游“鱼谷洞”
──仿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小学 李斯婕
刚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对山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趁着国庆假期,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城南六十公里的野三坡自然风景区,那里有一个“鱼谷洞”,因洞内奇景而得名.
进入野三坡自然风景区,眼前一片开朗.沿着山路盘曲而上,山路一侧是稀稀落落的村落,另一侧是峭壁悬崖,绿中带红的爬山虎铺满了悬崖,时而有一两条细细的山泉从石间流下.悬崖下是碧绿的河水,水面上有三三两两撑着竹筏的游人,不时地传来开怀的笑声.
入山大约十公里,我们便来到了鱼谷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不算高,但很陡峭.整座山被刚刚变红的枫叶覆盖,山下有一片清澈的、被称作“鱼谷泉”的水域.据说,每逢农历谷雨节前后大量向外喷鱼.洞口设在八十节的石梯上,约有两米高,三米宽,像个张开口的鱼嘴.
来到洞中,觉得里面比洞口大出许多,光线极暗,潮湿的空气迎面而来,也没有看到什么想像中的钟乳石和石笋,我正纳闷,忽然发现前方有一些石梯,拾级而上,啊,映入眼帘的便是“龙女厅”,导游指给我们看,龙女那“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拖地长裙”都是天然钟乳石!我又发现龙女的“肚子”上有一个像绳子样的钟乳石,我用手摸了一下,又粘又湿,我问导游:“那是什么东西?”导游说,龙女厅还有一个传说呢,龙女私自来到人间,被龙王抓住关在这里,那根绳子样的石钟乳便是用来捆绑她的绳索;导游还指给我们看,在高高的石壁上有一个类似蜡烛的东西,上有“烟雾”,下有“蜡油”,原来是龙王不忍心把自己的女儿关在这里一辈子,下令等这支蜡烛燃完,龙女便可获得自由.这可真有意思,天然的地质现象和传统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让人越发觉得神秘!
鱼谷洞内,共分五层,层层有景,景景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我们看到了石花、云盆、鹅管、砾石、地质遗迹等景观,穿过了无数个大洞小洞,来到了位于第五层的“神话天国”,这里有层层钟乳石磊成的“比萨斜塔”,还有一个形态逼真的“老寿星”,和五个为他祝寿的子孙,连祝寿用的寿桃都是石笋形成的,老寿星乐得都合不笼嘴了.这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大大值得观赏.
鱼谷洞地形类似一条鱼,长约一千八百米,我们从鱼尾处──一条隧道出了洞,鱼谷洞的奇景使我流连往返,盼望下次给同学们当小导游呢!
--------------------------------------------------------------------------------
游金华的双龙洞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实验小学 黄 瓜
我们语文书上学到过叶圣陶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这次借着妈妈在金华培训,我也有机会去一睹双龙洞的真面目.
我和妈妈坐车来到双龙景区,一进门就看见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作文被原原本本的刻在石壁上,看来这篇作文给双龙洞增添了不少风采.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口,妈妈指着两块凸出的石头说:“你看,这两块岩石像不像龙的头?所以取名为‘双龙洞’.”我看了看还真有点像.我记得课文里还写了可以坐小船,我想一定是很好玩的,于是,连忙叫妈妈跟我一起坐小船,我和妈妈在船头躺好,船就开始开了,过了一会儿,我眼前一片漆黑,尽是岩石,我心里不禁产生了恐惧,要是岩石倒塌了怎么办?我的小命就玩完了.我一动不动地躺在小船上,要是头稍微抬起,额头准会撞个大包.小船慢慢往里,气温也慢慢降低,我冷得直打哆嗦,不一会儿内洞就到了,内洞里挺宽敞的,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内洞的顶上长满了石钟乳,大的有窗户那么大,小的只有书法纸那么点,更令我奇怪的是有些石钟乳还滴着水呢!随着导游的介绍,每个奇形怪状的岩石都有着好听的故事,有龟蛇大战、老寿星望寿桃……我和妈妈跟着导游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通道就来到了冰壶洞的洞底.这个冰壶洞最壮观的就是瀑布,水“哗哗”的冲来,灯光照得雪亮,许多游客在那拍照留影.冰壶洞很深,我从洞底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脚都走酸了都还没到顶,我气喘吁吁地走到了洞口,终于重见光明.
接着我跟妈妈又去游览了桃源洞和双龙古堡,我觉得双龙古堡也很好玩.走进古堡我又冷起来,因为都是洞嘛!我和妈妈跟着导游走,里面有几处非常险要,导游给我们介绍“武功秘籍”、“神仙梯田”、“长脖子的仙鹤”等等,可好笑了,听导游说这里还拍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呢!
双龙洞不去不知道,难怪叶圣陶爷爷把它写得这么好.
--------------------------------------------------------------------------------
千佛洞之行
一条青绸带似的公路铺在起伏的戈壁滩上.它宛如一位可敬的向导,把我们带到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一莫高窟.莫高窟,这颗世界艺术明珠,坐落在一条群山环抱的山沟中.它背倚鸣沙山,面临三危山.我们穿过平坦的林阴道,跨过长长的石拱桥,一座高大壮丽、金碧辉煌的牌坊跃入眼帘.牌坊上面飞金涌碧、溢彩流红,画栋飞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是绚丽夺目.那精心镌刻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无不惟妙惟肖.牌坊横匾上郭沫若同志手书“石窟宝藏”四个镏金大字苍劲有力,在熹微的晨光照射下闪闪发亮.
沿着公路向前,不觉来到了一座金碧辉煌、古香古色的楼前,这就是莫高窟所有古迹之最.昂起头才能看到这座古楼,沿石阶步入古楼的底层只觉眼前一亮,一尊高大的塑像安详地稳坐在楼中央,体态秀丽,神情温婉;脉脉含情的双眼仿佛穿过楼窗向人类的未来展望,嘴角上那永恒的微笑,仿佛是为人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生活而感到高兴,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这座佛像身高33米多,仰起脑袋才能看到他的眉目.其雕塑艺术极为精妙,令人赞叹不已.这座古楼因共有九层,故名“九层楼”.走出“九层楼”,登上栈道,躬身钻进一个小洞窟.我仰望洞窟穹顶的五彩缤纷、绚丽宏伟的壁画,宛如来到了一个花团锦簇的大花园.壁画上面到处都有优美的舞蹈形象.那数不尽的小飞天,千姿百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怀抱乐器,飞翔在天上散花、奏乐.有的在空中嬉逐,作平驰、斜趋、仰升或俯降,仿佛要离开画面,飘飘然来到人间……此时似乎有拍打腰鼓、弹奏琵琶的乐声在我的耳边萦绕,犹如置身于艺术空前繁荣和兴盛的唐宋时代.在伙伴们的一片笑声中,我从梦幻般的遐想中惊醒,随着他们走出了洞窟.
最后,我和伙伴们缘梯而上,来到了莫高窟的最高处“九层楼”的极点.站在这里俯瞰莫高窟的全景,那秀美如画的风景便尽收眼底.那茫茫的雾霭与金色的阳光合为一体,为秀丽的山水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轻纱,看上去更加幽美.
这些神工鬼斧般的洞窟建筑,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从这些绝妙的古迹中,我看到了千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性格,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明!
--------------------------------------------------------------------------------
几张照片:
现在双龙洞外叶圣陶《记金华双龙洞》的石刻
洞口
卧船入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