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5:37:03
历史上的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历史上的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历史上的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小平前往日本访问(1978年)1978年10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进行正式友好

历史上的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的10月22日
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的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
小平前往日本访问(1978年)
1978年10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仪式.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在为期8天的访问期间,邓副总理会见了日本天皇陛下,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举行了会谈,还会见了长期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的日本各界朋友.
10月23日,在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邓副总理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对中日友好事业曾经给予极大的关怀.1972 年9月,田中角荣前首相和大平正芳前外相访华,中日两国政府领导人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中日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从而实现了两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邓副总理说,中国人民正在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奋斗.“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我们愿意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两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友好相处.”
10月23日,日本天皇裕仁和皇后良子在皇宫接见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在会见中,天皇陛下说,日中两国有着漫长的友好历史,虽然一时有过不幸的事情,但已经成为过去.他希望今后加深两国的亲善,长期维持和平.
邓副总理说,我们也认为这项条约具有深远的意义.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今后我们要以向前看的态度建立两国和平的关系.这项条约是迄今为止两国关系的政治总结,也是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新起点.这项条约,不仅对我们两国子子孙孙友好下去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和平也有重要意义.
10月29日,邓副总理在离开前,在大阪皇家饭店对日本记者发表谈话说:“这次,由于日本国政府和各界朋友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友好访问活动,中日双方互换了条约批准书,庄严宣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
邓副总理说:“天皇陛下对我们的访问如此重视和关心,并给了隆重的接待,我们谨致感谢之意.通过同福田首相的会谈,和各界朋友的会晤,以及参观访问活动,加深了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邓副总理说:“这次访问,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广大日本国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伟大的日本人民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深信,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双方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取得更广阔的发展.”
我国制成首批船用卫星导航接收机(1980年)
1980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首批船用卫星导航接收机,开始交付远航舰船使用,性能良好.
卫星导航是近代航海新技术.我国新问世的这种船用卫星导航接收机,具有全天候和全球性的特点,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高,稳定性好.这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远载火箭试验,这种卫星导航接收机曾装载在各艘远洋调查船、测量船、打捞船上,对引导我国舰船编队胜利完成火箭试验测量、打捞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批船用卫星导航接收机,是由我国有关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工厂共同努力研制出来的.
中国体操队扬威萨格勒布(1982年)
1982年10月22日,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在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首府萨格勒布市体育馆举行.开幕式后举行了男子全能比赛,有8个国家和南斯拉夫20名世界好手参加,经过激烈争夺,中国队的李宁、童非分别以59.45和59.10分获全能冠、亚军,这是我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它标志着我国体操运动的飞跃.
24日,李宁夺得自由体操、鞍马、吊杯、跳马、单杠5个单项的冠军,双杠的第3名.童非同李宁并列单杠冠军.他在单杠上完成了迄今最完美的一套高难度动作,坐在四角的四位国际裁判同时判出了10分.童非还取得了自由体操、吊环、跳马3个第3名;鞍马、双杠两个第5名.这是中国体操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最优异成绩,表明我国男子体操运动的雄厚实力.
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许世友逝世(1985年)
1985年10月22日,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许世友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80岁.
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泗水店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1926年 8月,他在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任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于当年9月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1927年8月,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当月返回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漫长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世友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副军长兼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在徐向前同志领导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反“围剿”和长征.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两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四次负伤.1934年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三个团保卫四川省万源城,以与阵地共存亡的气概,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垮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坚守3个月之久,为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世友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山,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1938年10月,他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 1939年2月上旬,他和旅长陈赓在威县以南香城固地区,以预伏的方式,诱歼日军一个加强步兵中队,毙敌大队长以下200余人,生俘8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40年9月,他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1941年春,他指挥胶东地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横扫敌伪,开辟了胶东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2年 2月,他任山东纵队参谋长.同年10月起,任胶东军区司令员,领导胶东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1948年9月,他和谭震林、王建安一道,按照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部署,指挥部队经8昼夜激战,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党军 10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山东省,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世友于1953年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他参与了当年夏季反攻战役.归国后,许世友历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党委第三书记,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1月,他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严惩了入侵的南越军队.
许世友是党的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在党的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还担任过国防委员会委员和第一、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9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许世友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退居二线后,他仍经常深入农村、工矿、学校调查研究,关心生产发展和群众疾苦,向地方党政机关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还深入部队视察,关心部队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队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叶剑英元帅逝世(1986年)
叶剑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叶剑英诞生在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当时革命潮流疾风骤雨般地不断发展着.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在中国革命的关健时刻,面对危难,叶剑英忠贞不惑,洞察局势,无私无畏,机智果敢,力挽狂澜,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叶剑英早年就在革命阵营的领导机构中工作,充分发挥了一个革命活动家的重要作用.1922年陈炯明政变,孙中山广州蒙难,他率部同叛军英勇作战,力保中山先生的安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汪精卫阴谋消灭贺龙、叶挺部队的密息,火速通知贺、叶等同志,使他们及时率部脱离九江,开往南昌,顺利地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随后,他又参加领导了广州起义.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搞分裂主义,使党和红军处于危险境地,在这紧要关头,他坚决维护革命的根本利益,把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电令及时报告毛泽东,使党中央能迅速脱离险境,继续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1976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相继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篡夺最高领导权.在这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峻时刻,他又挺身而出,同中央政治局一起,采取断然措施,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再次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疾风知劲草,极荡识诚臣.”叶剑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表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来赞誉叶剑英,确实十分恰当.
叶剑英是我军有名的“儒将”,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政治上、军事上以至文学上造诣都很深.而他的晚年,特别是年逾古稀之后,更是波澜壮阔,瑰丽辉煌.他在《八十书怀》中曾写了“老夫喜作黄昏颂,满日青山夕照明”.81岁时,又在题诗中写道:“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这些气度非凡的诗句,如今已成为广为流传的格言.
河姆渡博物馆开工兴建(1991年)
1991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兴建的我国国家级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浙江余姚开工兴建,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为330万元.
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村,距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中出土的有大量稻谷等植物和动物遗骸、数以千计的陶器、骨镰、木稆、木杆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精美的原始工艺品.这证明,浙东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摇篮.
河姆渡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已出土的文物陈列在杭州浙江博物馆.
百岁寿星座次排定 贵州龚来发为“中国长寿之王”(1993年)
1993年10月22日,中国百岁寿星座次排定.145岁的贵州仡佬族老寿星龚来发被授予“中国长寿之王(颐春茶杯)金座椅”的美称;122岁的广东老寿星孔英被授予“中国长寿王后(仁和杯)金手杖”的美称.
被授予“中国长寿之王”的龚来发生于1848年3月,仡佬族,文盲,终生未婚,身高1.4米,体重30公斤.他半岁时丧父,因家庭贫穷,母亲把他抱给大包岭村的向家当儿子.现在赡养他的已是向家第七代人.据悉,龚来发一生务农,不喝酒,不抽烟,每天只吃两餐,每餐一小碗大米和玉米做的混合饭.老人住的地方,田少土多,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周围几里无村庄,三面群山环抱,每座山都长满茂密的树林.这里的人大多能活到七八十岁.1995年3月12日,龚来发老人因患急性黄疸性肝炎,经多方抢救医治无效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偏僻的茅天镇去世,终年147岁.
被授予“中国长寿王后”的孔英生于1871年11月18日.她虽然头发银白,却依然精神矍铄.老人从小喜爱劳动,现虽年事已高,却经常上山采摘松枝,还经常帮助操持家务.
此次百岁老人调查活动是由全国老龄委领导承办的.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1994年)
1994年10月22日,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正式建成开通.目前,该网可通达21个直辖市和省会,可提供2.048Mbps 高速电路776条,其他速率电路2588条,已有16个省和17个市的数字数据网开通了业务,预计明年上半年将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该网和一年前开通的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将与社会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互连,构成包括人机通信和计算机通信在内的具有丰富资源和完善功能的公用信息网络,并将为国家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提供通信服务.
联合国庆祝成立50周年(1995年)
1995年10月22-24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185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相聚一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共商如何缔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一次庆典.江泽民主席作为第一位中国元首在联合国讲坛发展了重要讲话.会议结束时,通过了《联合国50周年纪念宣言》.《宣言》重申会员国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信守和承诺,决定使联合国今后更好地运作,促进和平与发展和世界人民相互了解.这标志着联合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1996年)
199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强调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此前,江泽民、刘华清、张震等中央军委领导分别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长征·丰碑永存.
苏货运飞船“进步—18”与轨道站对接(1983年)
1983年10月22日莫斯科时间14时34分,苏联自动货运飞船“进步—18”号同有人驾驶的“礼炮—7”号——“联盟T—9”号轨道联合体实现了对接.
“进步—18”号是10月20日发射的.它给轨道站送去了站上联合发动机所需的燃料、进行科学考察所需的设备、保证乘员生活所需的物资,以及乘员亲友寄去的信件、包裹等.
自动货运飞船“进步—17”号在完成向“礼炮—7”号——“联盟T—9”号轨道联合体运送货物与其共同飞行的任务后,于9月17日同轨道联合体分离,9月18日进入太平洋西部海域上空的稠密大气层时“消失”.
据报道,“礼炮—7”号—“联盟T—9”号——“进步—18”号轨道联合体目前工作正常,宇航员弗·利亚霍夫和亚·亚历山德罗夫自我感觉良好.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诞辰(1811年)
只要他往钢琴前一坐,拨动那神奇的琴键,你便会听到:有时如狂风骤雨之来袭,有时则柔美温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仿佛有一个“魔网”操纵着听众们,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缠绕住,要他们上那儿,就引他们到那儿.德国诗人海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鼓动家”,而更多的人称他为“钢琴之王”,因为他把钢琴的表演能力、音色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费伦茨.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从小就喜欢民间歌唱和舞蹈,并在他爱好音乐的父亲教导下学习音乐. 9岁起已参加公开表演并即席作曲.一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因为即席演奏了贝多芬所指定的主题,得到贝多芬的赞扬.12岁随双亲迁居巴黎,随当时的名音乐家帕爱尔和雷赫学习.1825年创作了哥剧《唐·山乔》,曾在巴黎大剧院上演.这期间,他在法国各地和伦敦经常举行表演,获得很高的声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10多个国家举行演奏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9岁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欢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他到全国各地演奏,处处受到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使他很为感动.
1848年1月,李斯特迁到德国文化城魏玛定居,放弃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创作、教学、评论方面努力,一直到1861年.这十几年,是他音乐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12篇交响诗及《浮士德交响乐》、《但丁交响乐》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861年李斯特迁居罗马,并且信奉天主教,但 1873年又回到魏玛城.1886年7月31日逝世于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几百件作品,他用音乐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斗争,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运动.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人类进步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法国画家塞尚逝世(1906年)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他一生中的大半辈子是在屈辱和唾骂中度过来的.但他一次也没妥协过,而且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子.
保尔·塞尚于1839年出生于离马赛不远的埃克斯,父亲是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塞尚小时候就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绘画在学校得了二等奖.父亲非但不欢喜,还忧心忡忡地对塞尚说:“青年人,考虑考虑将来吧!”他甚至嚷着说:“有天才的人往往死路一条,有钱的人才活得下去!”他要儿子当一个能赚到钱的律师,起码也要做个商人.他把塞尚送进法律学校,但是塞尚不愿当律师,他又迫使儿子到银行里站柜台,算账、付钱,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机.塞尚 24岁时终于下决心去投考美术学院,谁知没有考中,学院主考人认为他没有培养前途.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住在巴黎继续研究美术,勤奋地工作着,有时甚至几天不洗脸.但是,他得到的回报仍然是失败.他27岁那年,送一幅画给巴黎沙龙,连个答复也没有.甚至连他是最亲密的朋友左拉,竟将他当作失败的典型写进小说,这使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计离开巴黎.
1897年,塞尚返回故乡,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坐在画室里对着静物观察、沉思,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耐心而热烈地追求实在的、持久的、永恒的事物,潜心研究事物的内在生命和内在结构、形与色的结合.他每下一笔都要再三考虑,双手颤抖着,一直要颤抖到终于下笔为止.但是,他的努力仍然不被社会重视,他的画一张也卖不掉.甚至他把一幅画送给一个熟人,自己竟预先胆怯地说:“当然,我不是要你把画带回家去.”多么凄然!
突然,塞尚的画有了销路,巴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为了追求新奇,在塞尚的复杂难懂的作品里得到启示,于是塞尚一下变为“天才”、“先知”.塞尚的画价值千金,一个古怪的老汉卖了塞尚为表示友好送给他的一幅小画,靠卖画所得过上退休生活.塞尚的画对20世纪西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被举世公认为艺术大师.1906年10月22日,塞尚逝世.他对艺术事业一生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敬佩.
火箭探月使月球出现新的“火山口”(1959年)
1959年10月22日,苏联“共青团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在月球表面的若干巨大的“火山口”和寰形山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小“火山口”(陷坑),这个新“火山口”不是某一个小行星偶然坠向月球所形成的,而是由于地球的使者——苏联第二个宇宙火箭在月球表面着陆时造成的.
文章说,当苏联第二个宇宙火箭抵达月球时,各地都进行了观测.苏联和外国的科学家们已获得了许多观测材料.
匈牙利天文工作者洛瓦什观察到了一个小黑点,看到它从开始扩散到逐渐消灭.英国学者科耳布鲁克写信来说,他在火箭坠落地点观测到了带绿色的明亮的云层.从奥地利、瑞典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都有来信.
观测者中有一些人观测到了火箭撞击月球时所升起的灰尘和气体的云层.另外一些人看到了云层的影子.据观测的材料可以得出结论说,当时,由于火箭的撞击,在月球表面所扬起的尘土云高达五百到九百公里.大部分升起来的泥土落到了爆炸地点的附近.但是有一部分甚至抛到了离爆炸中心三千公里的月球表面.
最后,文章指出,新的人工“火山口”用强大的望远镜可以看到,但将来利用行星际站上的摄影仪器,这个小“火山口”就更容易被找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逝世(1975年)
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阿-约逝世.
1889年4月14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生于伦敦.191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19年任伦敦大学历史教授.1915年开始在英国外交部情报司工作.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1925年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历史部主任.
1921年他计划巨著《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 1943-1946年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等)而中断巨著的继续写作.
坎昆会议召开(1981年)
法国披露一起严重的输血感染案(1991年)
澳一枚火箭在发射时爆炸(1992年)
美国首次宣布北约东扩时间表(1996年)

是你的生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