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具体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7:42:12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具体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具体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具体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