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6:54:19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秦国的战略谋划可谓高明,有实力什么事都好办,心想就能事成,我想秦国不直接打上党,而是首先攻下野王这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里各是多少?
秦国的战略谋划可谓高明,有实力什么事都好办,心想就能事成,我想秦国不直接打上党,而是首先攻下野王这个地方,目的肯定就是觊觎上党地区,野王可谓当时逐步萎缩的韩国唯一通往黄河以北上党地区的咽喉,在秦国看来这里就是七寸了,一刀下去,韩国被一分为二,端的高明.历史记载野王这也是一场大战,可以视为长平之战的序曲,有资料说秦军出动40万大军打的野王.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么历史专家推测的秦军进军长平的路线就值得商榷了,专家推测的是秦国兵分两路,一路走渭水入黄河,然后北上再西行直奔长平,一路过潼关、宜阳,攻击韩国的堠氏地区,用以防护上党的侧翼,我觉得这里可能有问题,如果野王有40万秦军,这个推测就全不对,攻击堠氏的秦军也不是防护上党侧翼的作用,而是牵制韩魏两国,并以兵势促进外交,迫使韩魏不敢援赵.后来看资料介绍认真点,发现我的猜测完全正确,因为秦国出兵是在公元前262年,在这一年兵分两路,路线记载清清楚楚,攻堠氏的南路军与上面叙述同,而攻上党的进军路线就是进攻野王的进军路线,并且明确记载公元前261年拿下野王,然后即发生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可见打野王的确是长平之战的序曲,秦国的最终目的是上党.那么真实的进军路线就是野王的40万秦军北上进军上党,而不是从秦国本土走渭水进军了.但不管从哪里起兵,秦国的这个兵分两路谋划,很是高明,伐谋、伐交、伐兵配合的珠联璧合.
历史学家不想研究军事,所以考证后的推测往往错的很离谱,须知野王不过一个渡口,意义完全在分割韩国,本身并不是秦国想吃的肥肉,秦打野王的目标是上党,历史专家不喜欢想到这层,很喜欢就长平之战考究长平之战.
(这个广为传播的秦军进军路线图,我判断是错的.)正确的进军路线应当是秦军和新秦军互调过来就对了.

上党是个意外软柿子
野王这个地方资料上介绍说是今天河南沁阳,其实我感觉主要应当是沁阳南的黄河渡口,这里一掐,韩国北渡黄河进入上党的最后一个通道就被卡了脖子.感觉这个渡口的对岸应当是汉代的虎牢关,没认真考证,总之位置看着差不多.韩国的决策真可谓胸怀博大,被人家打了,反过来以德报怨把上党地区给了人家.这在全人类的角度不知如何评说,从国家利益角度看,就是被打傻了,谈不上什么谋略了.秦国不费一兵一卒意外得到个软柿子.国王和大臣被打傻了,可下面的人不一定都傻,上党郡守冯亭就没傻,充分发扬民主征求上党上下民众的意见,大家都不愿意归秦,于是研究决定归赵,软柿子一瞬间变成了战争的导火索.
这里还有我个人的理解,秦国兵强马壮,当秦国人应当最安全,可为什么上党地区的民众官员都不愿意归秦呢?我想这可能就像地主资本家不愿意参加共产党是一个道理,秦国靠功勋授予官爵,韩国的士大夫阶层如果归了秦国就失去了士大夫世代的优越等级,民众呢?民众认为归了秦国就要更加辛苦的劳作,男人都要编辑起来一边种地一边操练准备打仗,哪有现在这样好,很可能有这样的因素,以至于不愿意归秦.
从高平市南北望长平古战场:
赵括的最佳选择应当是什么?
也就是说如何做战略部署才能击破秦军?赵括选择的是集中优势兵力中央突破,然后全线跟进,这基本上是个鱼死网破的拼命打法,之所以敢这么干,在赵括看来是他带来的25万援军,历史记载白起先后坑杀赵卒45万,那么就证明原先廉颇对抗秦军的兵力在20万左右.而秦军是多少呢?如果打野王时是40万,那么北上攻上党的差不多应当30万左右,如此看来三年僵持中,赵军的总量再加上原来韩国上党地区冯亭的降赵韩军,双方兵力差不多旗鼓相当,赵括带来的这25万生力军就成了赵括的胆,兵力优势天平倾斜于赵国了,赵括理所当然的想‘我有何不敢和秦军决战’?我想这就是赵括选择中央突破,全线出击的原因.
那么比这个更佳的打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没有什么再高的高招,看看白起是怎么打的就知道了,以迂为直、后发先至,出奇兵,奇正相合是最佳的打法,白起就是这么打的.战场要有抓住战机的意识,白起鹰一样抓住了战机,赵括就不懂这个道理.正是赵括的全线出击,才给白起出奇兵越过丹河防线以可乘之机.
说原理没用,咱还是说具体的部署,赵括的最佳战略选择这里说还有一些情况没有交代清楚,就在后面的分析阐述中夹叙夹议吧,我相信凡是懂军事的一定能在我这个业余纸上谈兵的写的文字中梳理出赵括最佳.
5、白起的30万能围住赵括的45万吗?
历史学家也质疑这个问题,但他们不是用我这里推断的30万,而是用秦军最后投入长平之战的总兵力60多万来说事的.按照常理,就算60万也围不住45万,古代冷兵器战争,常识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秦国的兵力充其量最后是赵国的两倍,只能做到分之,如何能围之?看来这里不是有特殊的因素我们还没有知晓,就是历史记载错了.何况我判断赵括进击秦军时,白起的手里充其量30万兵,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数据,后来秦昭襄王听说白起围住了赵军,征全国15岁以上男子组成援军开赴长平,估计援军的数量在25-30万之间,与赵括带来的援军数量差不多.这时秦军的兵力优势才显现.
可历史明明记载着白起围住了赵军,然后秦王援军才到的.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没有传下来原因的记载,只能推断了,本人的推断尽量减少不切实际的主观想象,而用当时的现实条件为依托,做最符合现实的推测.
赵括的45万大军即使是全线出击,后方起码也会保留10万兵,并且出击的时间一定不能完全实现同一时刻出击,比如百万雄师过长江,就不可能同一天同一时刻出发,毕竟人太多了,这样判断赵括实际用于攻击的兵力最多35万,在几十里的战线上一定是赵括的中军做表率先出击,此时白起的30万如何抵挡赵括的35万?同理白起用于一线作战的军队充其量25万上下,所以实际上就是25对35,
看下图白起的用兵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