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是 赏析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5:35:22
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是 赏析是?
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是 赏析是?
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是 赏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
全部展开
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了。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 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收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是: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时间飞逝,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