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事例简要说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6:48:25
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事例简要说明
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事例简要说明
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事例简要说明
以下选文参见《三国演义》原文或百度百科.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文中,诸葛亮:
1、知己知彼.他知道司马懿心中的自己十分小心谨慎,故“空城计”可成.充分说明了他对司马懿的了解.也说明了他的洞人之明,并且能机智地在大敌当前想到别人的心理弱点.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这里诸葛亮可以说是料事如神.
2、十分大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失了街亭,但很快冷静下来,制定“空城计”之策略.然而如果不成,诸葛亮将死无葬身之地,从《三国演义》推断,他的几个小兵根本挡不住司马懿的大军.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3、很有智慧.空城计本身就是智慧的产物,这里充分反映了他的机智.他的行动迷惑了魏军,使司马懿撤退.【……孔明传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形象在“空城计”这一回中作了充分描绘,体现了他在大敌当前的临危不惧的气度和卓越的统帅能力.他的料敌如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片段,展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军事天才的谋略.
当然,“空城计”是罗贯中的杜撰.用“杜撰”难听了一点,但是在正史中并无记载.最先说有空城计的是南北朝的郭冲,后被罗贯中改编至《三国演义》(有关这里和对诸葛亮的评析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8157.htm?fr=ala0_1_1).罗贯中的“空城计”本身就是根据别人的说法改编的,研究正史的话,《三国演义》并不发挥什么作用.
另:我的评论是从《三国演义》中的选段中入手的,我没有蓄意贬低《三国演义》.咱们是来讲道理的,不是一不高兴就来给别人扣帽子的.也许“空城计”是陈寿等的失误(然而我想人家编正史的人不会在《三国志》正文中对诸葛亮一生中如此精彩的计策只字未提,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它是假的,至少被改动,连陈寿本人都搞不清楚),这些事都没有定论.我承认,我杜撰不出这样的文章,《三国演义》确实有很大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