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篇议论文题目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满招损,谦受益》字数1000各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9 06:34:51
求三篇议论文题目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满招损,谦受益》字数1000各字左右.
求三篇议论文
题目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满招损,谦受益》字数1000各字左右.
求三篇议论文题目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满招损,谦受益》字数1000各字左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人们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然而,怎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呢?这个问题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回答的了.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住这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提起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恐怕没有不知道的,人们每次谈起他,就会与那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但是,你是否会因他的成绩联想到别的,比如联想到那几麻袋、十几麻袋草稿?你是否会想到,在通向这座科学高峰的千里路上,攀登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的呢?对于我们来说,陈景润的那些稿纸本身就是一颗明珠.它告诉人们,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便是因为他们曾为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过,他们因此而成功了.
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东汉时有一个叫陈蕃的,少小时懒惰散漫,不屑于小事,别人让他打扫庭院,他回答;“大丈夫当以扫除天下为怀,安事一室乎?”其实这是很没道理的. “一室.尚扫不了,何以扫天下?当然,后来这位陈蕃在别人指导下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成了不但可以“扫一室”,而且可以“理天下”的一代名臣.这是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注意点滴积累而终成大事的绝好例证.
现在有些人却不然,他们似乎只知道树立理想,却不认真想想该怎样去做,或总是使自己停留在冥想中,而不去实际想.像他们这样日夜看着远方辉煌的目标而打发自己的青春,浪费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只能是个曾立志的无志者,到老一事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我们的志向是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这千里万里之行,会是非常艰难,决不会是一条平坦大道,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胜利.这胜利是我们的,我们的理想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去夺取胜利的过程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者在事业上的座右铭.
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说过,孔子的话多不可信,不要以为我是什么“芙蓉”心态,这里面是有很大问题的.
表面看,这句话没什么不对,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有“我”的老师,孔子多谦虚呀!但要知道,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都不合适,后世的人来信奉就更糟糕!糟糕在哪里呢?我认为是他的片面性.可以说,片面性是孔子言论的最大缺点.
首先说孔子自己.孔子大半生都是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如果有俩经常和他在一块儿,那么,这就不是必有“我”师了.子路的脾气很犟,但又忠厚,经常对孔子直言,但孔子狡辩的时候多,“师”的时候少.都是听他“诲人不倦”嘛!至于孔子和别人在一起时,也多是别人拿他当老师,那“闻韶”“学易”的事很少有的.所以说孔子很少有亲身实践这句话的时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更多时候是句空言.
孔子这句话出来以后,我们再看什么人能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人一般能够做到,农民种田也多在一起沟通,但一般拥有一定技术的人就不一定,瓦匠都是自我吹捧,司机凑一块都是打扑克谈“食色,性也”.等等.很多人是做不到的.而有的也不允许做到,比如,三个做豆腐的,其中一个做的晚,技术自然不行,向另外两个做的时间长的请教,而这两个偏和他不认识,那是断不可教他的,不当这个师的.在这时候,这句话也落不到实处.
再看这句话的后果.如前边说的,读书人使用这句话是好的,比如商儒、闲散居主人和卧龙三人在一起探讨“研史不如述今”的问题,那自然增益学养,不会有害.但倘若换成三个小偷,他们互相求教,从而提高了偷牛手段,那就坏了,还不如不“必有我师焉”的强.我们还看到,三个和尚正因为互相学习,便没有了纯净水可喝.如此,纵有“我师”,又有何益呢?
关于满招损,谦受益
这本来是中国一句老话,来源极古,《尚书·大禹谟》中已经有了,以后历代引用不辍,一直到今天,还经常挂在人们嘴上.可见此话道出了一个真理,经过将近三千年的检验,益见其真实可靠.
这话适用于干一切工作的人,做学问何独不然?可是,怎样来解释呢?
根据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满(自满)只有一种:真.假自满者,未之有也.吹牛皮,说大话,那不是自满,而是骗人.谦(谦虚)却有两种,一真一假.假谦虚的例子,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故作谦虚状者,比比皆是.中国人的“菲酌”、“拙作”之类的词,张嘴即出.什么“指正”、“斧正”、“哂正”之类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谦辞,谁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谁也必须这样写.这种谦辞已经深入骨髓,不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日本人赠人礼品,自称“粗品”者,也属于这一类.这种虚伪的谦虚不会使任何人受益.西方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拿“菲酌”而不拿盛宴来宴请客人?为什么拿“粗品”而不拿精品送给别人?对西方人简直是一个谜.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事实上,不管你搞哪一门学问,绝不会有搞得完全彻底一点问题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办不到的.因此,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也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听说康有为说过,他年届三十,天下学问即已学光.仅此一端,就可以证明,康有为不懂什么叫学问.现在有人尊他为“国学大师”,我认为是可笑的.他至多只能算是一个革新家.
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绝无仅有.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学术前途的发展.
我自己怎样呢?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讲,我是样样通,样样松.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或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人们都承认,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极大的矛盾:我觉得真正行的人也如凤毛麟角.我总觉得,好多学人不够勤奋,天天虚度光阴.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我只劝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对我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