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简介,故事.(动人一点,不需要很长,90~400字~1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2:50:15
阿炳简介,故事.(动人一点,不需要很长,90~400字~1000字.
阿炳简介,故事.(动人一点,不需要很长,90~
400字~1000字.
阿炳简介,故事.(动人一点,不需要很长,90~400字~1000字.
华彦钧(名家介绍),又名阿炳(1893-1950),江苏无锡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代表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个人经历
华彦钧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文章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一直录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间
华彦钧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
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它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创作、改编、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又编唱了《前走狼,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这种新闻活报式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主意识.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他留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 、 《昭君出塞》 、 《龙船》 ,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作品简介
华彦钧《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听松》:《听松》二胡曲.又名《听宋》.据阿炳说:“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
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乐曲气魄豪迈,跌宕起伏,刚劲有力.
引子气魄宏大,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气势宏伟,苍劲有力,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一段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具有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第二段则是乐曲的主体,始终贯穿第一段出现的号角音调,慢起渐快,力度从弱到强,在旋律进行中大跳音程很多,节奏复杂多变,并连续使用切分音,因而音乐气势如奇峰兀立,苍劲挺拔.表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概.第三段开始是间歇沉着的音型,然后是明朗雄健的乐句;尾声快而有力,在类似锣鼓“急风”的节奏中结束全曲.
全曲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极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时也字字清楚有力,因而乐曲气势豪放.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在音乐格调上与《二泉映月》的细腻委婉截然不同.
《寒春风曲》:《寒春风曲》二胡曲.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此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旋律刚劲明朗、色彩多变,全曲为单一的变奏曲式,由三个基本乐句组成,为四四拍子共一百小节四百拍,其中约有一百拍的旋律与《二泉映月》基本相同.
第一乐句力度强大激昂,表现了对美好前景的强烈追求;第二乐句旋律急速下降,表达了阿炳内心的不平静;第三乐句利用滑音奏法模拟初春季节刮起的阵阵刺骨寒风,表露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困苦.
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的寒风,而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唉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此曲有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的钢丝录音.
《大浪淘沙》:琵琶曲.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主题呈现,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并富于感叹.时起时伏的音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这个长达十一小节的主题,用段末扩充、换头、搭尾和通过出现清角音(fa)等变换旋律创作技法,变奏了五次,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
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
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
《龙船》:琵琶曲,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描写人们在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欢乐情景.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
乐曲共有八段.一开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垫以锣鼓点.“三通鼓”用于古代战争中以击鼓催征.《龙船》选用了“三通鼓”显然是为了表现一个“竞”字.阿炳还把《流水》等群众熟悉的锣鼓点移植到琵琶上组成为段落,以渲染节日气氛.
第一段出现的锣鼓声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环再现.
第二段引用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第四段同第二段近似,但加用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调上也有所变化.
第六段用扫弦奏法烘托出欢腾跳跃的曲调,使乐队曲情绪更为热烈,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第八段是全曲的尾声,速度由慢渐快,主要用扫弦技法来渲染气氛,全曲在热烈欢腾中结束.
乐曲中出现的四次曲调,前三次取材于民歌,最后一次是器乐曲《锣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为表现乐曲内容需要,对歌调不是发扬其优美抒情的特点与热烈的锣鼓声相对比,而是采用“弹”与“分”的技法演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后半拍为双音,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动力,犹如划船的人们同心协力,动作一致,破浪前进.琵琶还用长轮技法模拟唢呐循环换气以增强旋律的气势.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华彦钧二胡演奏艺术的风格与特点民间音乐家华彦钧(1893-1950),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小四房人.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父亲(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严格训练,深入学习与掌握了道教科仪音乐和当地的民间音乐.以后,他又广泛地学习和接触了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奠定了自己艺术创造深厚的传统素养与基础.华彦钧中年时,因病双目失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华彦钧饱尝了劳动人民的辛酸痛楚,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凌,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在社会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人民更加接近,这对华彦钧的艺术创作与音乐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华彦钧华彦钧的演奏是他音乐风格特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华彦钧的二胡演奏是感人至深的,他的艺术修养渊博,技巧精湛高超,细腻深刻,潇洒磅礴,在当时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华彦钧演奏的风格与特点,体现在他使用二胡的形制与定弦法上.华彦钧继承的是我国民间"托音胡琴"的形制与定弦方法.即二胡的两根弦使用中弦(外弦)与老弦(里弦),演奏小工调(宫=D)乐曲时,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宫调(宫=G)乐曲时,其弦法是do-sol弦(g-d1).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均运用的这种弦法.这种弦法的特点是比民间二胡另一种形制与定弦方法"主音胡琴"低五度("主音胡琴"定弦为d1-a1).同样演奏正宫调乐曲,由于二胡形制与定弦音高的差异,"托音胡琴"用do-sol弦,"主音胡琴"用sol-re弦,在二胡旋法进行上亦形成较大差异,演奏"托音胡琴"乐曲比"主音胡琴"更为低沉厚重.特别是"托音胡琴"里弦空弦音(全曲最低音)的频繁使用,创造了独特的旋律风格特点.
华彦钧其次,在演奏方面,华彦钧二胡演奏右手的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这与他用的弦比较粗和经常在室外演奏有关.华彦钧对二胡连弓用的不多,但用得极有特点,往往是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这种弓法进行破坏了原节拍有规则的力度变化,有助于表现乐曲中激愤不安的情绪.
华彦钧二胡演奏左手的指法,最大特点是对民间演奏中定把滑音的发展运用.他把民间常用的食指、中指滑音的演奏推进了一步,以丰富、加深旋律的感染力.如《二泉映月》,旋律音g2不用四指,而用食指滑音,使旋律进行丰满有力,增添了旋律的活力.除了食指滑音的应用外,在《寒春风曲》里,中指滑音的运用,配合里弦较柔和、低暗的音色,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华彦钧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乐曲的感情,在民间器乐演奏的基础上,对二胡演奏技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打破了旧的传统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间的演奏习惯,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