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6:32:29
如何评价明朝
如何评价明朝
如何评价明朝
······最近看了一本《清代禁书总述》,我大略翻了一翻,看看里面列出的书籍真是五花八门,蔚为大观,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那就实在不知道清朝的统治者肚子里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
所以我们就从葡萄牙人曾德昭写的《大中国志》一书来管窥明朝!
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他在中国呆了22年之多,对当时处于明朝末期的中国,应该说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
当然,曾德昭在中国大部分的时间都停留在南方,根据记载,他“复入内地后,留居浙江数年,居杭州时为多”.而南方远比北方富裕繁荣,难免让他的记载显得不够全面,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的对照判断,因为要知道马嘎尔尼访问满清的时候,也是从南方再到北方的.而马嘎尔尼记载下的中国南方都是那样的令人厌恶丑陋.
下面我摘录一些曾德昭的记载
“我曾在流往杭州的南京河的一个港湾停留8天,……,一个砂漏时辰过去,仅仅数数往上航行的船,就有三百艘.那么多的船都满载货物,便利旅客,简直是奇迹.船只都有顶篷,保持清洁.有的船饰以图画,看来是作为游乐之用的,不是运货的”
“所有的省都不乏长寿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见许多精力旺盛和健壮的老人”
“他们的住房因设计良好而便于住宿,整洁舒适”“他们种植许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他们在各地,即使小村镇,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猪肉,牛肉去骨售卖,他们的鹿肉很少,也不怎么爱吃它”
“中国人特别喜欢花,他们有非常美丽,但不同于我们的花.我们有的,他们也有.有一种没有甚么味道的丁香紫罗兰.他们极力在园子里种植全年各个季节的花,在园里,它们看来很希奇.”
“中国人是如此之多,我在那里生活了22年,离开时和刚到时一样,拥挤的人群令人惊叹.情况确是这样,决非夸张,不仅城镇及公共场所(有的地方,如不用力推攘就不能通行),甚至在大道上,也汇集了大群的人,很象欧洲通常过大节或群众集会,如果我们查看总户籍簿,其中只登录纳税人口,而不记载妇女儿童、太监、文武教师(人数几乎无穷),共有5805万5180人人(引者注:明末中国人口至少在两亿以上,应该接近三亿.这也可以和曾德昭这里的记载相印证,5千多万的人口不包括女性,不包括儿童,也不包括文官阶层,应该还不包括一大部分的流民和商人阶层,所以接近三亿应该是保守的估计)”
“这个国家的财富值得称羡,从上述可以看出,除盛产各种谷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东西以外,他们还把所有东方最好最贵重的商品售卖给外国人.”
“中国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处(引者注:这里指的是广州)运往各地,因为它是中国最开放和自由的交易地点.且不说6个邻国的土著和异邦人运走的各种货物,仅葡萄牙运往印度、日本和马尼拉的货物,每年约有5300箱各类丝绸,每箱装有100匹真丝,天鹅绒花缎和缎子、轻料如半花缎、彩色单层线段,还有250块金子,及每块重12盎司的2200块金锭,此外的货物还有瓷盘,镀金器皿,糖,中国木,大黄,麝香,……即使长篇开列也不能尽举其名”
“(福建省)这个省滨海,是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又一个优良港口,当地的勤劳百姓,把货物运往马尼拉、日本等地区”
“在海关……有更多的方便.没有堆放、过磅和检查货物的房间,也不需从船上取出货物,只察看一下并根据商人的簿册,征收一笔适当的税.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带着奴仆,载运五、六口箱子以及许多其他物品,他从一地赴另一地时,一般都把东西留在船上,并不打开检查,更不付税.这对欧洲的海关和税务所是一个好榜样,欧洲的穷旅客遭到凶狠野蛮的劫掠搜夺,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还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税”
“(浙江)论富庶它超过许多其他省,可以称作中国商品潮流的最佳源头.它的特产是丝绸,无论生丝还是成品,也不管是茧还是原料,都运往各地.总之,中国输出的丝绸,都产自该省”
“南方九省的最后一省是南京,……是中国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的精华.……其西部地区最富庶,盛产棉纱,……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20万台织布机.……由于织布机小巧,一间屋子内常常安放许多台,差不多所有的妇女都从事这种行业”
“南京城……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优良的建筑,宽大的街道,风度优雅的百姓,以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境内人口众多,……各处能遇到拥挤的人群,街道难以通行.此外,无数的宫殿、庙宇、楼塔以及桥梁,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
“中国人天生好经商,不仅从一省到另一省做买卖,获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里有的东西,街上几乎都有售卖.……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时(葡人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点)”
“中国人温良多礼,喜交谈,因此,在这点上,我们那些仅住在澳门和广州的人是不相信的,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说是处于不断的战争状态,起因是葡萄牙人的奴仆和中国人之间每天都发生矛盾冲突.……但在中国其他省份和内地,如我们所述,他们恭敬有礼的和我们交谈,所有集会上都把我们当作上宾,不为别的,只因我们是异邦人,因此他们称我们是来自远方国土的客人,有所需要时,他们从不拒绝借给我们所需求的东西,即使价值超过我们给他们的抵押,也不要利息”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他们最喜欢的欧洲工艺品是我们的钟,但现在他们已生产很好的桌钟,并能生产类似的小钟,价钱和我们的相当,他们生产的某些东西,如在我们这儿生产,价钱会十分昂贵”
老实说,在曾德昭的记载中,最让我注意的并非是关于物质财富或其他方面的描述,而是这一段话: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这样的评价和长期以来灌输给我们的明朝中国人的形象大概是完全不符合的吧,一直以来,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明朝中国的形象都是,首先明朝和清朝是一样的,所以明清明清,总是放在一起说,其次,那时候的中国人都是愚昧僵化,盲目自大,井蛙观天,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西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或者一律看成是奇技淫巧,等等.
这样的灌输,当然根本是错误的.最根本错误就在于把明朝和清朝混淆起来,实际上明朝是明朝,清朝是清朝,从明朝到清朝,文明发生了根本性的断裂,中国人的气质和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明朝的中国人眼界宏大,心胸开阔,能热情积极的引进吸收外国先进的事物,这从曾德昭的记载中也得到了证明!当然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很大关系.而到了将近两百年后的满清统治下,那个“英明圣武”的乾隆皇帝写出的却是这样愚昧的令人鄙视的文字“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筋,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其实我在过去的文章已经指出明代的人心态普遍是积极开放,豁达自信,有宏大的眼界,开阔的胸襟,并且用大量的事实加以证明,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一直做到兵部尚书的王廷相就已经在<慎言.五行>中说
“天,一也;天下之国,何啻千百,天象之变,皆为中国之君谴告之,偏矣.以为千百国皆应之,而国君行政之善恶,又未必一日月而均齐也”
王廷相认为中国只不过是这千百个国家中的平等一个,认为如果天象之变都“为中国之君谴告之”,那就“偏矣”,也就是说那就是老天太偏心了.
这样的观念可以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对于对于天下的认识已经相当开阔,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中国本土,而是确切认识到中国不过是世界许多国家中的普通一个而已.
再看看艾儒略记载的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的事迹,当时利马窦死后,明朝政府赐予葬地“时有内宦言于相国叶文忠(叶向高)曰:‘诸远方来宾,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文忠公曰‘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如无论其它,即其译《几何原本》一书,即宜钦赐葬地’”明朝的内阁首相如此看重几何原本,可见胸襟见识不凡.
再拿一个有代表性的,明末著名的反清志士,和满清不共戴天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与陈遵之书》)这又是何等豁达,是何等自信开放的胸襟.
李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说的好,明朝“没有人号召‘师夷之长’,因为根本用不着号召.明朝人对待各种技术的一般态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来自哪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尽管当时西方殖民者多次侵略骚扰中国,被中国军队打败,但明朝政府依然能够积极的向被自己打败击退的敌人身上学习好的东西
正德十六年,明朝政府下令将占据屯门的葡萄牙人驱除.明军当时的将领是汪鋐,葡人被打的溃不成军,死者狼藉,很多人被明军俘虏,就连从暹罗开往中国的葡萄牙船只也大部被捕获.剩下的葡萄牙人眼看要全军覆没,只得连夜溃逃而去.汪鋐在屯门打败了葡萄牙人之后,缴获了许多葡萄牙人使用的枪炮.他马上上疏给明朝政府,认为这个兵器发展的潜力很大,威力很大,要求大量仿制改进并装备部队.明朝政府马上听从了汪鋐的建议,并提升汪鋐为右都御史,专门负责这件事情.以后明代的火器基本上都是相当敏锐的紧跟整个世界的动态,一发现最新式的火器,马上就是不遗余力的大规模仿制和改进,并且自身独立研制和创造的火器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到最后无论在火器的研制还是火器的装备规模上已经有反超西方的趋势.
明朝有大量思想家,像王阳明及其弟子分成的王门七派。
而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应算徐光启。在近代“五四运动”时,中国人提出了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主张,其实最早引进的是晚明。自16 世纪中叶至17 世纪中叶100 年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中...
全部展开
明朝有大量思想家,像王阳明及其弟子分成的王门七派。
而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应算徐光启。在近代“五四运动”时,中国人提出了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主张,其实最早引进的是晚明。自16 世纪中叶至17 世纪中叶100 年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与西方相比并不逊色。
明朝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 吨,到了17 世纪当时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 吨。《明代钢铁生产的发展》中列举唐宋元明的铁产量:唐元和初年,每年为207 万斤;北宋治平年间是824 万1 千斤;南宋初年是216 万2144 斤(不包括金国);元朝中统四年(1263 年)584 万4000 斤;明朝永乐初年是1957 万5026 斤;
商业的空前繁荣;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顺便说一下,郑成功家族就是靠海上贸易发财的,其父郑芝龙和料罗湾海战可以与鸦片战争相比但结果不同,楼主可以查一下,郑成功之所以能与清军对抗也和其富可敌国的家资有关。
明朝的赋税也并非我们所想的那般。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中说:
虽然许多学者批评明朝税收过重,但是他们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揭露征收者的贪婪和民众的艰辛,而不是去探讨税收制度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他们的描述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主要的问题都是税收过重造成的,而实际上这些困难的产生更可能是税收过低造成的。应该指出,杂色岁入的378 万两白银(商业税——引者注)如果按照16 世纪晚期1 亿5 千万人口平摊,则平均每人只有17 文铜钱。帝国早期,有400 多个税课司局,但到了17 世纪早期仅存112 个。其余的因无利可图而被关闭。1568 年,户部报告某个税课司巡拦每年俸粮工食费不下400 余两,而其征收折钞银仅为110 两。
同政府的税收相比,明代商人的收入则“高”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政府试图增商税时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分别是代表商人利益的文官集团对皇帝施加的压力和基层特别是商人阶层的抵抗阻挠。。明朝政府过低的赋税,使得国家稍微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大的军事行动就陷入困境。甚至皇宫的财政开支亦受牵掣。这就是万历时期和崇祯时期几次增加赋税的背景,以及所谓万历贪财原因。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十分有限。
17 世纪初期到中叶,也就是明朝晚期末期,中国连续发生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而且当时的自然灾害是全球性的。有人研究认为,由于传播鼠疫的跳蚤不喜马而使以骑兵为主的满清军队受鼠疫影响不大,而明军和农民军都曾先后大规模爆发鼠疫流行而丧失战斗力。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轻易攻占,而搜出七千万两财富的李自成军队旋即惹得鼠疫疾病而迅速丧失战斗力,导致败走北京。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困难。明朝极低的税收所造成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罕见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饥荒、瘟疫,以及政府无力赈灾和发饷导致频繁的农民起义和兵变,给明朝带来的是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的后果。后来的清朝缘故,我们对明朝的印象很明显被人误导了,总觉得明不如清。
给你推荐一下两本书,《利玛窦中国札记》和《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或许几百年前的当场的老外能给你一些更多的启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