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和小品有什么区别?它们在个方面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3:45:06
相声和小品有什么区别?它们在个方面有什么不同?
相声和小品有什么区别?
它们在个方面有什么不同?
相声和小品有什么区别?它们在个方面有什么不同?
形式不同.相声强调听的效果,只有一个或几个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运用嘴上功夫,逗笑,调动听众的听觉.
小品强调综合效果.动作加道具,游走于舞台上,调动观众的听觉、视觉.
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用北京话说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个演员一问一答,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小品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表演专业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