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4:11:59
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首先看前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怎样理提问:投:投宿.吏:差役.逾:翻越.走:跑.译文:傍晚我投宿在

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
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

对杜甫的石壕吏怎样理解?
首先看前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怎样理提问:投:投宿.吏:差役.逾:翻越.走:跑.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捉人.老汉翻墙逃跑了,老妇人走出院门去察看.
  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问,以下情节皆从这里生发开来,本句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差役捉人不在白天,而在夜袭,这里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在如实的描绘中寓含揭露和批判之意.四句各写一人,名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此为故事开端.
  以下十六句是诗的第二部分,它主要写什么?我们接着体味.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提问一何:多么.作状语.译文:差役们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得多么伤心.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吏”“妇”双方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照鲜明.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可作为此诗的诗眼,这个字概括了老妇一家人的生活遭遇和内心世界,是哪个一个字?提问:明确:苦.听妇前致词:如何理本句的主语是谁?
  译文:听得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这句诗承上启下,起提示作用,即承上面的吏呼又启下面的“妇啼”,本句的主语是诗人.那么致词的内容是什么?从“三男邺城戎——犹得备晨炊”作了具体描绘.三男邺城戎.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互者长已矣.如何理解?戎:防守.书:信.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译文:三个儿子都被征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我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在作战中牺牲了,活着的苟且活着,死了的永不复生.(这些致词反映了兵役之苦)我们接着欣赏以下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何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原指衣服,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离去,但穷得连出门也没有完整的衣服. (这些致词表现了生活之苦.)
  我们理解最后两句的致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如何理提问老妪:老妇.应:应征,犹得:还能够.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译文: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给老翁准备好早饭.这些致词反映了命运之苦.到这里是第二部分,它主要写什么?写老妇哀诉悲苦.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了出来.这是故事的发展.那么故事的结局如何?我们来学习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如何理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象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天亮了,我登程起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汉告别.这是第三部分,主要写什么?提问写妇人独别老翁,“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这部分展现了饱受了战祸的家庭的不尽凄苦与悲愤.
  归纳主题思想
  1、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把这三部分概括一下看主要写什么? 这首诗主要描绘官吏乘夜捉人. 2、这只是表面内容,我们能否往更深一层想想,这首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揭露官吏横暴,揭示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这首诗历来被称之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那么他在艺术上有何特点呢?其一:精炼.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分明,且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其二: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何苦”概括了双方矛盾后便集中写“妇”而不复写吏,而吏的横暴却藏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其三:前后照应诗中写“老翁逾墙走”,而未写何时归.写“请从吏夜归”,而未写是否被带走.写“如面泣闻幽咽”,而未写泣者是谁?却用了照应开头,结束全篇又叙事又抒情的“独于志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回家,老妇已捉走.那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用120个字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破.真乃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