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红楼梦鉴赏小鉴赏:3*300字大鉴赏:1*1000字片感:2*4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1:04:14
求红楼梦鉴赏小鉴赏:3*300字大鉴赏:1*1000字片感:2*400字
求红楼梦鉴赏
小鉴赏:3*300字
大鉴赏:1*1000字
片感:2*400字
求红楼梦鉴赏小鉴赏:3*300字大鉴赏:1*1000字片感:2*400字
第一篇: 红楼爱情
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绘开始,中国历代文人就开始了对美好爱情的勾勒.但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红楼梦》之前,几乎所有的爱情故事发生的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故事的典型模式是这样的:烟雨蒙蒙、春意盎然的美好日子里,一个满腹经纶但家境贫寒的书生不经意间邂逅了一位年轻貌美、情窦初开的大家闺秀,一场偶遇之后,两人相识、相知、相恋,这之中一般总会有各种阻挠,但结局一般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好的,无论是男的金榜题名的喜剧结局,还是双双化蝶的唯美悲剧.这基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美好的爱情,同时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追求和向往的美好.但让我困惑的是,几乎所有的故事在佳人才子第一次邂逅时那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四目相对之时,一切皆已成必然,后面发生的故事似乎只是这个必然的一个注脚或者是一种衬托.在这里声明,我不是一个不相信一见钟情的人,我也很赞同我很喜欢的一本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里阐述的爱情观点“Love is a sense of magic”(一般翻译成爱情是一种魔幻的感觉),但是当邂逅到相恋被众文人们刻画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的时候,我要说那样的爱情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而曹雪芹笔下的红楼爱情故事呢,贾宝玉和林黛玉,神瑛侍者对上绛珠仙草,传说中真正意义上命定的恋人,但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模式却跳出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他们之间的情愫的产生是有迹可循的,也就是说,曹雪芹先生描绘的是有肉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爱情模式的又一次再现.诚然,在林妹妹刚进贾府,宝玉初见之时就说“这个妹妹好像在哪见过!”,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命定恋人模式的铺垫,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宝玉和黛玉的心心相惜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而且经已超出了普通对自由爱情追求的范畴.我们知道,宝玉对八股取仕有着一种强烈的抗拒,而在偌大的贾府之中,林妹妹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够真正在精神上和他形成共鸣的人,也难怪宝玉会说出“如果林妹妹也说出这样的混账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这样的话了.也就是说,林妹妹虽然不是贾府里的当家花旦,但绝对是贾宝玉唯一的红颜知己,这样一来,宝黛之间的看似有些纠结的爱情故事在逻辑上也就显得合乎情理了.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宝黛爱情是以一种凌驾于社会普通意识形态之上的精神共鸣为基础的,这明显比前人所描绘的那些第一眼爱情要深刻许多,也真实许多,不夸张地说,曹雪芹先生当时几近腐化的爱情故事带去了一场革命性的春风.
第二篇: 红楼亲情
在读到“宝玉完婚,黛玉焚稿气绝”这段,不觉潸然泪下.想那黛玉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子,自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像宝钗那样有母亲在旁相伴,也不似宝玉那般有奶奶宠爱.所以心内自卑之极.大凡自卑之人,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自轻,自暴自弃;一是自尊,自重自傲.而黛玉不是自轻之人,所以又自尊之极了.故而在旁人看来她是过于清高,甚至有点小心眼.且说话又极刻薄,不给人留情面.就像一只刺猬,时时处处竖起浑身的刺,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会时时给别人带来伤害.很多人都是这么看黛玉的,我以前也是,极不喜她.但当我数次重读红楼时,却有些理解她了.
因为是客居,所以,其实黛玉是最怕伤害别人的,她行事是时时小心,处处在意.唯恐一个闪失得罪了外婆家的长辈、姐妹,甚至是下人.比如一次病重时,她依然嘱咐紫鹃、雪雁,粥要自己熬,不要总麻烦其他人.这其中其他人指的是谁?是贾家地位最低下的厨子、老妈妈一类人.从这个小细节就可看出,黛玉在这深似海的侯门之中的地位和她的小心之处了.读到这里,很感心酸.想我当初上学之际,何曾不也如此啊.所以那个我很喜欢的孩子选择离开的时候,虽不舍,但很理解.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锦衣玉食又如何,绫罗绸缎又如何,不是自己的家就不能随心所欲,处处担惊受怕,唯恐做错,招来非议.这天地下没有一种爱能和亲情相比.在爱恨情仇中,只有亲人之爱,骨肉之情,才会包容你所做的一切.
第三篇 红楼人情
红楼梦中部分主要人物关系图宁国府 荣国府 贾 演 贾源
贾代化 贾代善 + 贾母
贾敷 贾敬 贾赦+邢夫人 王夫人 +贾政 +赵姨娘 贾敏+林如海
贾珍 惜春; 贾琏 迎春; 贾珠 元春 宝玉; 惜春 贾环; 黛玉
(+尤氏) (+王熙凤) (+李纨)
贾蓉 贾蔷 巧姐 贾兰
(秦可卿)
贾宝玉很厌恶这些人情世故,因为他“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被公认为最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而贾宝玉恰恰以此为荣,以此为超凡脱俗.只不过,不懂人情世故的他最后只能悲叹“无才可补天”,按照曹公的写法: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按照高鄂的写法,是撒手人寰,遁入空门.贾宝玉终于在人情世故之间失败.这才是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中所说的“彻头彻尾的悲剧”的意蕴.
鲁迅对《红楼梦》评价极高,他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则看到一个人情世故的权威,看到了曹雪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揣摩.做人的艰难,世事的复杂难料,人和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当然红楼梦给予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云:“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了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益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就充当了“满心是利益的打算”,去解析其中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觉得古代的红楼梦依旧年轻,因为在很多方面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世态的体现.在古代红楼人是那样做的,如今我们还那样做,可我们为什么那样做?因为我们依然在《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中生活,在他或者她的心态中说话、做事.我们依旧没有跳出《红楼梦》,我们依旧徘徊在红楼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