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9:16:29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以历史上的功臣、名人为军舰命名,是近现代国际上的惯用做法.给中国今后服役的航空母舰命名,自然更要精心考虑,有人提出施琅之议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
以历史上的功臣、名人为军舰命名,是近现代国际上的惯用做法.给中国今后服役的航空母舰命名,自然更要精心考虑,有人提出施琅之议便包含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寓意.近年来,大陆一些人面对台海形势,常引用三百多年前施琅攻台之例,甚至将其与当前反“台独”类比.不过国内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却认为,抬出与吴三桂这类不义之人并列的施琅在道德观上十分不妥,将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相提并论更是荒谬绝伦,抬出施琅来激励反台独将弊多利少.攻台属统治权之争
大陆谈历史时一直颂扬南明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对郑氏集团的叛将施琅则按传统观点视为投降满清的汉奸.1960年代末期以后,大陆史学界强调满清人关后即为代表中国的正统王朝,洪承畴、施琅等人被摘掉了“汉奸”的帽子,吴三桂仍受贬斥的罪名也是发动叛清的“三藩之乱”.
近年一些人又引发古为今用之想,按非正即逆的单向思维,认为与“正统”王朝对立便是分裂,于是把郑成功之子郑经抗清之举视为“台独”先声,而对康熙皇帝任用施琅攻台大加颂扬.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在台南建“东都”,意思是想迎接南明的永历帝前来.可惜他于1662年病逝,南明政权也在云南被清军消灭.此后,郑成功之子郑经仍奉养朱明后裔,几度渡海西征以图进取中原.由于清廷强大,郑氏集团曾与之谈判周旋,最后和议破裂的原因恰恰是郑经不接受清廷要其孤悬海外、割断与大陆联系的要求,坚持要在福建的海澄保留一个据点.
当年清廷看待对台湾郑氏的作战,一直定位于明清两朝之争的延续.郑家在台仍奉大明正溯,行永历年号.正因为郑氏集团想恢复汉族在中原的统治,清廷视其为心腹大患,施展了封锁、征讨和招降纳叛等手段.经二十余年准备,1683年清军利用郑氏集团因继承权力发生内乱,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渡海攻占澎湖,迫郑氏投降.
抛开民族斗争不谈,清廷与郑氏之战的性质只是争夺中国统治权的内战,而不是“反分裂”.施琅只是维护满清统治而镇压国内异己的功臣,同收复国土、驱逐外寇的郑成功不可相提并论.胡乱比附实为大谬
现在颂扬施琅的人,所持的理由都是此人攻台制止“分裂”.其实,“独立”、“分裂”之类概念只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才出现的主权观念,将其向古人头上乱套十分可笑.如果把驱逐外寇、收复台湾并作为抗清根据地的郑氏集团称为“分裂”,本为明朝官员的努尔哈赤对抗中央政权、建立“后金”国,岂不是性质更为严重的“分裂”?
一些史学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承认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的统治术比明朝精明,并有扩大中国版图之功.不过清代壮大了中华多民族版图,主要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开拓了西藏、蒙古和新疆的广大疆土,并非指占领原来就是明朝版图内的台湾.
至于明末台湾一度沦陷于荷兰,收复之功应归于郑成功而非清室.清廷同郑氏谈判开出的条件,恰恰是希望郑氏脱离内陆.若按现在一些人的比附之法,岂不是清廷自己先提出“台独”吗?现在大陆一些作品和言论赞美清廷和施琅的攻台是为维持“统一”而反“分裂”,完全是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于古人.
满清占领台湾后,又不重视这一海岛,施琅倒是发挥了有益作用,力排众议主张留兵防守台湾,并得到康熙同意.后人确可称赞这一点,却只能肯定施琅反对弃台有功,而不应引申到根本不存在的反“台独”层面.主张海禁成历史罪人
鉴于满洲首领爱新觉罗氏入主北京后已成全国共主,对施琅不应再以狭隘的民族主义称为“汉奸”,然而其反复无常的叛降则为有操守者所不齿.
施琅十七岁起作贼,后来被南明政权的将领郑芝龙收编,1646年清军南下福建时一度降清,不久因不遂权位之欲再归郑芝龙之子郑成功.此后在争夺兵权的斗争中施琅不得志,又再度降清,并被委以提督高官才全心为其效力.
施琅攻台成为清室功臣,得到的回报是朝廷将台湾南部一半土地赏赐于他,并给予世袭侯位.此后二百年间,施氏一族成为台湾乃至福建沿海地区最大的恶霸地主,“施侯大租”成了压迫赴台开垦之民的沉重枷锁.当然,在封建时代有功有权者成为地主也是历史必然,后人难于苛求,值得今日有识者谴责的是施琅在占领台湾后缺乏长远的眼光,继续限制大陆人赴台.
攻台成功后施琅仍不主张全面解除海禁,除保护自家垄断利益,对朝廷申明的理由是防止“海贼”在岛上重聚.对于清朝来说,这一近视的建议正中下怀,因其最担心的也是海外反清势力会影响大陆.熟悉大海和水战的施琅以一己私利而对禁海推波助澜,实在是难以原谅的历史罪过.荒唐类比无益统一
若全面分析历史,可看出清廷和施琅攻台消灭郑氏政权与如今反“台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清廷攻台伐郑氏之战的根本性质,是国内政权谁为正统之争,如今大陆反台独却是为防止宝岛分裂出祖国版图.追溯历史,台湾岛内出现“独立”思潮,并不起于三百多年前的郑氏,只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据台实行“皇民化”,和后来的美国插手分裂中国所造成.
有些人不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只看到台海之争的历史旧故与现实问题某些表像上的相似,罔顾其中存在的本质差别,就浮想联翩、胡乱类比.例如把施琅攻台比附为如今中国政府的统一努力,等于将大陆方面自比为当年愚昧和落伍于世界潮流的满清王朝,这在人们心目中又只会造成丑化和矮化的效果.
考察台湾民众的传统心理,一向是推崇郑家收复和开发台湾,目前全岛还有纪念郑成功的庙祠一百五十多所,对于满清政权却长期充满怨愤.大陆的一些人颂扬满清政权和施琅而丑化郑氏集团,恰恰是逆台湾民众心理而行,不但不能促进两岸心理认同,反而易于造成观念抵触.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服务于现实,抬高施琅都会是一个误区.
如今的中国要发展海军走向远洋,要争取早日解决台湾回归,需要制造航空母舰等大型舰只,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为激励良在情理之中.不过,选择鼓舞人心军心的典型,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慎重对待.
就中国海军而论,若是一定要以古代名人来为未来的航空母舰命名,可选用从外国人手中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若是以“施琅”来命名,按照现代荣辱观而言是表彰了无义之人,对军队官兵的教育也不应以屡屡投降的反复之人作为楷模.再从统一的角度看,抬高施琅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若以此人命名战舰,期期以为不可.(据总第425期香港《广角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