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1 01:08:55
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自然风光】  蜀南竹海兴文石林金秋湖  大雪山七彩飞瀑翡翠长廊  忘忧谷石海第一大漏斗  【人文景观】

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
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

宜宾市有何文化历史背景,名胜古迹
【自然风光】
  蜀南竹海 兴文石林 金秋湖
  大雪山 七彩飞瀑 翡翠长廊
  忘忧谷 石海 第一大漏斗
  【人文景观】
  哪吒庙宇 夕佳山古民居 长江第一城 僰人悬棺
  古镇南溪 硕勋纪念馆 三大岩墓群 “十里酒城”
  文化广场 合江门广场 江北广场 水东门
  黄庭坚与流杯池
  来源:旅游局 2004-6-23
  公元1098 年,大诗人黄庭坚,因获罪朝廷被贬为培州别架,安置在今天重庆市的黔江地区.黄庭坚到宜宾后常到天柱山下游乐,留连这里的山水泉林,便仿王羲之兰亭故事,在怪石峡中凿石造势,引泉水以通,又在石上刻“曲水流觞”四个大字.寻常便邀约宜宾文化名士一同到此流杯赋诗.“流杯池”的开凿,为宜宾增添了一大文化遗迹.
  诸葛亮与丞相祠
  来源:旅游局 2004-6-23
  宜宾,隔江举目,天柱山即在眼前,山高千仞,峭然屹立,民间俗呼为“催科山”.相传,此山如有石滚下,宜宾即有人中科举,故此山历来被誉为宜宾的风水山,宜宾确也得此山之灵气,文人倍出,截至封建科举制度初,宜宾共有进士 40 人,特别是程公许、程公悦、程公硕三兄弟同榜荣登宋嘉定四年(公元 1211年)进士,三川为之震动.宜宾亦可谓地灵人杰了.
  天柱山甘泉并冽,在山麓汇为一溪名曰培溪.溪岸怪石嵯峨,峋嶙错落,负山带河,白日帆影重重,晚来满江渔火.千百年来都是宜宾人民游憩之所.怪石之最高者为“点将台”.
  到“点将台”,它与大西南的开发又有紧密的历史联系.相传三国时期,刘备东征孙吴,蜀中空虚,于是“南中四郡皆叛”.刘备死了,东征草草收兵,诸葛亮回成都组织兵力南征云、贵四郡,这又为宜宾留下了一系列的“三国文化”.
  诸葛亮南征,兵次宜宾受到阻碍,便屯兵江左,日夜点兵.白天一队队的骑兵在江北招摇而过,红马队、白马队,五颜六色,整齐的一队队轮番通过.晚上火把阵阵,在江岸流动,造成千军万马之势.其实都是诸葛亮的军事天才的表演.马是涂的颜色,从江岸招摇过去,显示给敌人看.绕道天柱山后五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沼泽,在沼泽中把马洗净后又重新图染别的颜色.因此后人便呼这一沼泽为“洗马池”,一直至今未改.诸葛亮登高点将的那块最高的最大的石头,便名“点将台”,诸葛亮夜观星斗以布军阵的山名“观斗山”.诸葛亮以智慧征服敌众,“七擒孟获”的故事也产生在这次战事中.后人为了纪念他,在点将台附近修建了“丞相祠”.如今保存的“丞相祠”系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 — 1621年)知府胡沣复建.胡沣建祠后调到松潘去了,后又回到宜宾,曾作诗纪念:“松潘事了徐投闲,过拜公祠仰道颜.俯手首拜公无别语,平生无用只平蛮.”此祠前有一巨石,水平如砚,雨水满时,宜宾城南二十里外的七星山巅之黑塔,刚好倒映其中,形成一枝如橼的大笔,故称:“笔点丹池”,为宜宾的八大景之一,以诸葛亮征南中留下的遗踪,形成了宜宾的“三国文化”.
  韦皋与大观楼
  来源:旅游局 2004-6-23
  韦皋字成武,唐,京兆万年人.贞元初(公元 785 年)西南少数民族间矛盾激 化,互相争战,攻城略地.德宗皇帝命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帮助西南地区解决民族矛盾.他本应驻守成都,鉴于宜宾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门户作用,便兼任宜宾都督在宜宾驻节三年,以便直接指挥.
  韦皋治蜀,政治清明,虽官居节度使之职,但他出自诸正,雅爱文学,并非穷兵黩武之辈.他把西南少数人民矛盾解决之后,便在宜宾是中心建大观楼一座,以示德政.所以大观楼实际是宜宾市的一座政治纪念碑,一座历史纪念碑.此楼经历多少劫难已无可考.据清雍正时监察御使邓时敏所记,此楼于清初即“再毁于火,即旋复之,至戊辰又毁.”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葵未年(公元 1743年)重建.建筑大方威严,挺拔中见秀丽,伟岸中见纤巧,重檐斗拱,雕梁画栋,迄今数百年仍傲然屹立于宜宾市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两次拨款加以维修漆饰.现仍保留着乾隆年间建楼时叙州知府托隆的题名匾额“大观楼”三字.
  僰人悬棺千古迷
  来源:旅游局 2004-6-23
  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其时,“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蛮至是尽灭”(《兴文县志》).
  然而,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用这个办法消耗僰人的力量.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路过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让人放风说;旱灾是由于僰祖坟风水不好,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为真,就放下战事,忙着迁坟.诸葛亮趁机离去.不料次年果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下来.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置于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主要集中与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俩地,约有 200 具.放置方法,有凿岩为穴横放者;有凿岩孔嵌木桩,棺木平置桩上者;也有几具并放或叠放者.棺行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画面、色泽清晰可辨,多为砂彩绘,均用较原始的平涂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题材多样.其作用,或为部族徽记,或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亨哈伏虎”石海洞乡里的传说
  来源:旅游局 2004-6-23
  在四川西南山区的兴文县境内,有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海洞乡”.这里山势雄奇,怪石、石林、溶洞、漏斗等喀斯特地质地貌集中,是一处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兴文县仙峰山、博望山是一个美丽的人间天堂,这里高山挺拔峻秀,森林茂密.满山遍野郁郁葱葱、鲜花盛开;流水成溪、瀑布百尺;鸟儿歌唱,彩蝶飞舞,是动物的乐园,山民幸福的家园.有一天,一只巨大的老虎来到山中,它占山为王,弱肉强食,胡作非为,捕食动物,骚扰山民.天长日久鸟儿飞走,动物逃离,山民惊恐.一次次搏斗,一次次力不均衡,山乡破败,山民纷纷扶老携幼离乡背井流落四方.在高高的山顶上,居住着一对中年夫妻,他们美丽善良,和睦恩爱.养育了一对勇敢、聪明的双胞胎儿子,人称“亨哈兄弟".目睹恶虎呈凶家园被毁,他们一家四口心急如焚,他们决定舍小家为大家…….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一大早夫妻二人带着一对儿子拜见兽王,“我们愿意跪地为奴;我们愿大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们愿意献上白嫩嫩的一对小娃娃请大王享用”.不知是计的老虎洋洋得意,急不可耐的张开大口吞食两少年.亨哈兄弟进到肚中一阵翻江倒海拳打脚踢.痛的恶虎满山打滚,撞山成坑,亨哈兄弟越战越猛,合掌出力捅破虎肚,直疼的老虎伏地求饶.为保家园长久安稳,同胞生活永远幸福,亨哈兄弟留在了老虎的肚中.他们慈祥的父母站在高高的山间会心的笑了…….
  光阴飞转,多少年过去,在那高高山顶上神奇的化出一座座美丽的山峰,盘山伏卧,张开大口的“大虎峰”;相扶相伴的“夫妻峰";顶破石洞迎接阳光的“亨哈二将”…….“亨哈伏虎”美丽、动人的故事在当地村民中代代相传.有诗为证:
  盘山大王张开口,亨哈二将肚里留.
  撞出天坑也不出,不老夫妻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