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和南美大陆之间的中美地峡美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1:40:16
墨西哥和南美大陆之间的中美地峡美称
墨西哥和南美大陆之间的中美地峡美称
墨西哥和南美大陆之间的中美地峡美称
中美地峡 中美地峡指墨西哥东南、哥伦比亚西北的狭长地带,即通常所称的狭义的“中美洲”.它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是连接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的天然桥梁.总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包括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七国.自然条件 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陆向东南延伸,在中美地峡统称中美山地.中美地峡西北部是海拔1000~2500米的中山,东南部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沿海平原比较狭窄,宽度一般在20~100公里之间.各国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盆地与谷地.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最大的湖泊.中美地形西侧属太平洋沿岸火山地带.危地马拉境内有火山30多座.萨尔瓦多90%的土地处于火山地带,向有“火山国”之称.中美地峡有多处地层陷落带,较大的是尼加拉瓜陷落带和巴拿马陷落带.这种地形便于修建道路与开凿运河.肥沃的火山土壤利于耕作.中美地峡两侧的气候迥然不同.加勒比海沿岸迎东北信风,属热带雨林气候;太平洋沿岸位于背风侧,属热带草原气候.低地终年炎热,适于种植香蕉、甘蔗等作物.山间盆地气候温和,花木繁生,适于种植咖啡、棉花等作物.居民 中美地峡居民总计约2810万(1989年中),其中以危地马拉最多(890万),萨尔瓦多次之(539万),伯利兹最少(18万).由于自然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各国人口密度相差很大.萨尔瓦多土地开发率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252人;伯利兹多森林与沼泽,平均每平方公里仅8人.尼加拉瓜是中美地峡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7人.居民大多集中在西部的沿湖地带;东部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开发很差.经济概况 中美地峡各国的经济迄今以农业为主.咖啡、香蕉、棉花三大经济作物的出口值几乎占出口总值的80%,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中美地峡的经济经历过三次商品性农业的改革.18世纪在中美高地玉米改种咖啡的变革,先后出现于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直到本世纪才在洪都拉斯取得重要地位.中美咖啡的质量仅次于哥伦比亚而优于巴西,其中以哥斯达黎加的产品最佳.中美咖啡生产以小农为主,集中连片不多.1981年中美七国咖啡总产量60万吨,占世界10%;出口量57万吨,占世界15%.论生产,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四国种植最广.咖啡是萨尔瓦多的经济支柱,约占其出口总值的半数.第二次商品性农业变革是种植香蕉,发生在19世纪末叶.在加勒比海沿岸的热带雨林开辟了香蕉种植园.1899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后,很快垄断了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等国的香蕉生产,产品大部输往美国.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该公司还从英属牙买加等地运来不少黑人.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洪都拉斯的香蕉出口量超过哥斯达黎加而居世界第一位.洪都拉斯曾被称为“香蕉之国”.巴拿马的农业也以生产香蕉为主,产量有时超过洪都拉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资跨国公司又在南美洲西北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大量占有土地,开辟香蕉园,产量超过中美地峡.第三次商品性农业改革是棉花生产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地峡西部热带草原已开始大量植棉,太平洋沿岸的大庄园逐渐实现了植棉机械化.棉花生产以危地马拉最多,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次之.中美地峡的经济作物还有甘蔗、可可、烟草等.巴拿马、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均有蔗糖出口,伯利兹的蔗糖在其出口中更占首位.粮食需要进口是中美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中美地峡矿产不多.较重要的是尼加拉瓜的金、洪都拉斯的银、巴拿马的铜.伯利兹西北区和尼加拉瓜沿海已发现石油.中美地峡各国工业不发达.除少量冶金、炼油、水泥工业外,主要是一些轻工业.工业比重较大的是巴拿马,利用运河的便利条件进口石油,建有炼油厂;还设有小型钢铁厂.食糖等工业近年也有发展.各国首都如圣何塞(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城(危地马拉)、马那瓜(尼加拉瓜)等均有轻工业,以食品、纺织为主.危地马拉城是中美地峡最大的城市,人口约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