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到现代的农业和商业之间要什么联系?有何异同点?有何作用?各自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5:04:25
中国的古代到现代的农业和商业之间要什么联系?有何异同点?有何作用?各自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中国的古代到现代的农业和商业之间要什么联系?有何异同点?
有何作用?各自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中国的古代到现代的农业和商业之间要什么联系?有何异同点?有何作用?各自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重农抑商 逐步对商业控制放松
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朝的都城已经称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⑵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⑶秦朝: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民间自有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⑷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地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地比价.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⑸隋唐: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⑹两宋:①北宋:a.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 b.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行业的商业利益.c.农村出现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镇,活跃了城乡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南宋: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市内兼有货栈、酒楼、茶馆等.
⑺辽、西夏、金:①辽的南京市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②西夏的凉州,商业也很发达,有专门贸易的场所.③燕京市金的商业中心.金设立了税收管理机构,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商税称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由于商业的发展,金代后期,银币已经称为通用的货币.④榷场贸易,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官方贸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场作生意必须从政府领取营业凭证并交纳税金.宋辽边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场最为有名.金人用马匹、毛皮换取南宋的茶叶、香料和药材等物,贸易比较发达.
⑻元朝: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②海外贸易发达.
⑼明清: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运输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③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④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5、古代城市的发展
夏商周:商都是繁荣的贸易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战国:许多城市发展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两汉:长安 和“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隋唐: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长安城内市坊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洛阳,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两宋: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南宋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百万
辽夏金元:辽的南京(幽州),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燕京).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港口减少,只留有广州对外通商.
6、古代交通的发展
⑴先秦:夏朝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商朝沿途设有驿站,建立邮驿传递制度.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⑵秦汉: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一直到达欧洲的大秦;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⑶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筑两条大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⑷宋元: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由元大都启程往西,经过新疆,有三条路通往西方;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启程,可直达大都的积水潭.
⑸明清: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高蜂,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中南半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出现过程: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大.
原因: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⑤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