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养黄鳝的密度是多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0:43:55
请问养黄鳝的密度是多少
请问养黄鳝的密度是多少
请问养黄鳝的密度是多少
黄鳝鱼的生活习性:
(一)洞穴性(栖息).鳝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栖鱼类,要求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喜欢在光线较暗、水温差小、人为干扰少的地方栖息.喜欢栖息在松软且腐殖质多的浅水和静水淤泥中,离地面约30厘米营居生活.鳝鱼喜钻洞栖息,直接钻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个甚至多个洞口,另有一个专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宽大和隐蔽.鳝鱼的穴居性随温度、水位变化而变化,而且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格的鳝鱼穴居性也不同.
无论采取哪种养殖法,如网箱、庭院、工厂化养殖和有土或无土养殖,养殖水位都宜浅,并设置鱼巢或种养水草.实验发现,鳝鱼无巢虽吃得多,但运动量大,能量消耗多;有巢则反之,因而最好采取半遮荫式的健康养殖,使鳝鱼吃得多消耗少从而快速增肥,提高养殖效率.
(二)性逆转性.鳝具有性逆转性,一生中先雌后雄.从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鳝鱼1--2冬龄,体长30厘米以下者一般为雌性.雌鳝产卵后,进入雌雄间体期,这时鳝鱼无繁殖能力,并且性别较难鉴别.随着年龄和体长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渐变为精巢,过渡到雄性.鳝鱼体长在50厘米以上者一般为雄性,而且终生为雄性.
鳝鱼的性逆性受营养的影响,食物匮乏时性逆转提前.在雌鳝繁殖期应投喂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饲料,这样有利于鳝鱼繁殖和生长.因为雄鳝生长速度是雌鳝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时使鳝鱼雄性化而越过繁殖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偏食性.鳝鱼是典型的以肉食为主的凶猛鱼类.食量大且贪,日摄食量占体重的5%--10%.鳝鱼也能忍耐饥饿,长时间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体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鳝鱼喜食鲜活饵料,不食不适口或腐烂变质食物,最爱喜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幼虫,其次是陆生昆虫和蚯蚓,若将河蚌、螺蛳去壳后也很爱食.鳝鱼的摄食方式为鱼类中较少见的啜吸式,在有效的范围内快速出击吞食猎物.若已长期投喂某种饵料,要想改变其食性也比较难,因此对野生鳝鱼应在短期内加以驯饵.根据此特性应选择一种可供长期投喂、成本低和增肉率高的人工配合饲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设灯光,引诱昆虫入池供鳝鱼进食.
(四)群聚性.鳝鱼喜群聚成团,而且能聚能分,个体小的鳝鱼更是如此.其主要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力量来适应和调整生存环境.鳝鱼若经常独居或不钻洞者多属不正常.
这一特性,适宜高密度养殖和鉴别鳝鱼质量.为防止鳝鱼成团缠绕相互嘶咬,可混养泥鳅.放养比例一般为100尾鳝鱼中放7--8条泥鳅.
(五)敏感性.生存环境的突然变化,以至鳝鱼生理生化不协调而引起的病变.如:种族的改变、水质被农药化肥污染、水温和pH值等突然变化.但鳝鱼对环境的缓慢变化适应性强,“练苗”是养殖鳝鱼经常采取的缓冲方法.在移养和运输的情况下,若水温变化大,必须采取梯度降温或升温,比如水温要从28℃降到20℃时,应在几小时之内分3--4次换水,以逐渐降到所需温度.
(六)喜温性.鳝鱼是生活在较温暖地区的鱼类.其生长温度为15--28℃;最佳摄食温度在22--28℃.水温在0℃时会冻死;小于10℃时不食不长并开始越冬;在10--15℃时少量摄食,只能维持生理需要;水温大于30℃则会入洞度夏;大于35℃会“中暑”,严重的甚至死亡.
人工养殖鳝鱼要做好鳝鱼的防暑越冬管理工作.有热源的地方,应使鳝池水温终年保持20--28℃,能免除鳝鱼冬眠,使其全年摄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效益.
(七)耐低氧性.从实践中发现,鳝鱼不喜欢太干净激流的水,故现在推广间歇式无土养殖.其他鱼类在运输时要灌水充氧,而鳝鱼运输只要保持身体湿润就可以,不带水也不充氧.鳝鱼的这一特性为养殖和运输提供了方便并节约了成本.
(八)引诱性.鳝鱼个体间的行为有相互的诱导性.鳝鱼在吃食和逃跑时,只要有少数鳝鱼试探性成功后,所有的鳝鱼都能立即跟随而上.这一特性利于人们进行捕捉和人工配合饲料的驯食.
用什么方法捕捉野外黄鳝?介绍一下野生黄鳝种苗的采集方法.一共有三种方法,我分别来做介绍:
1.直接从野外捕捉野生黄鳝种苗.每年4-10月份,可以在稻田和浅水沟渠中用鳝笼捕捉,特别是闷热天或雷雨后,出来活动的黄鳝最多,晚间多于白天.一人一次可以带200只鳝笼黄鳝种苗.晚上或者雷雨过后放入田间的水沟中,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捕捉到黄鳝.用鳝笼捕捉黄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诱饵,每只笼子一晚上取鳝苗2-3次;二是捕鳝笼放入水中的时候,一定要将笼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黄鳝在笼子中呼吸空气,否则会闷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时将鳝笼收回,将个体大的黄鳝种苗出售,小的留作鳝种.用这种方法捕到的黄鳝种苗,体健无伤,饲养成活率高.
另一种方法是晚上点灯照明,沿田埂渠沟边巡视,发现出来觅食的鳝鱼,用捕鳝夹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时,尽可能不损伤黄鳝的身体.捕到的黄鳝苗应该马上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