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文化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6:35:05
齐国文化名人故事
齐国文化名人故事
齐国文化名人故事
鲍叔牙:临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与管仲为友.以善于知人为后世称道.前694年,齐襄公淫乱无常,襄公诸弟纷纷外逃.管仲、召忽辅佑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辅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前685年,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他得到消息,带小白抢先回国,打败公子纠,夺得政权.小白即位为桓公,要任他为相,他推辞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即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又说管仲有五大长处,都超过自己.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
管仲相齐后,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后来,鲍叔牙知人与管鲍之交的故事一直作为美谈,流传于世.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传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他身上,闪烁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游于赵,后隐居,葬于茌平,今望鲁店村有鲁仲连祠及墓,史志载,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汉书·艺文志》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有清马国翰辑本.
一、佼佼雄辩家,务实不空谈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世称徐子的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盂尝君的故事.
田巴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骠袅”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事见《太平御览》卷464)
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三个故事.
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
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
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简明扼要的点明“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的本质,很准确通俗地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了势数审时度势、相机而动、随机应变的学科特点.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二、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鲁仲连是一个天性喜自然,不为笼中雀的人.“松枞高干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水经注·汶水》卷24).“东山有松,千仞无枝,非为正直,无枉自然.”(任昉《齐竞陵文宣王行状》注)是他逼真的写照.
鲁仲连更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所贵天下之士者,为排患释难,解人缔结.”(《艺文聚类·服饰部上·杖》)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
鲁仲连终生不仕,以一介布衣周游列国,为人排忧解难,迷津示途.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半年内下齐七十余城.五年后,田单以即墨为根据地反攻复国,“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唯独狄邑负隅顽抗.田单在攻打狄邑前夕拜访鲁仲连.鲁仲连断言此行必定无功.田单不以为然,他自恃兵强马壮,已远非昔比,前曾“破万乘之燕,复齐墟”,今天“克狄,如反掌耳”.结果“三月不克”.田单又去请教鲁仲连不克原因,并求破敌之策.鲁仲连坦率地说:“当初你在即墨时,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那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故能胜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胜者也.”田单听后如大梦方觉.第二天亲临前阵,巡视城防,挥旗擂鼓,一举攻克了狄城.
其后不久,田单在收复聊城时,又遇到了燕国大将燕冲强有力的顽抗,围城年余都未攻下.田单又派人请来鲁仲连.鲁仲连在听了整个战况的介绍后,便提笔给燕冲写了一信,然后用箭射进城中.鲁仲连在书中对燕将陈述利害,晓之大义,或退或降,不要负隅顽抗.书中言辞恳切,“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杀.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燕军不战而溃,田单收复聊城.真是:鲁仲连“一箭书”,退燕百万兵.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传为千古美谈.鲁仲连,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至今该村仍保留着鲁仲连祠,以纪念这位义士.聊城人民为纪念他,曾在古城东门外建有鲁仲连射书台,为聊城一景.
最让人称道的恐怕要算鲁仲连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故事了.
对此,太史公叹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赞美)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史记·鲁仲连本传》)《索隐述赞》曰:“鲁连达士,高才远致.释难解纷,辞禄肆志.齐将挫辩,燕军沮气.”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直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
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应该说,鲁仲连做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周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里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枢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候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三、功成不受贵,高节卓不群
鲁仲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更在于功成不居,千金无取,高官不受,不为名利所动,表现出超人的高风亮节.
齐国聊城收复后,齐将田单向齐王陈说鲁仲连的功劳,想让齐王为他加官封爵,鲁连坚辞不受,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邯郸解围后,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鲁仲连的智慧、鲁仲连的高洁、鲁仲连的洒脱飘逸、鲁仲连的侠肝义胆、鲁仲连的巍峨奇伟,赢得了多少后人的景仰!谨以诗仙李白《古风》一首作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