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内阁是官名还是一个中央机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3:00:14
我国古代内阁是官名还是一个中央机构?
我国古代内阁是官名还是一个中央机构?
我国古代内阁是官名还是一个中央机构?
中央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中书省,以后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在对比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对于一个问题的争论比较多:就是清朝君主的极端高度专制,而明朝则出现了“内阁制”,乃至于很多网友愿意将明朝时期那种特殊的,并且是有些奇怪的“内阁制”说成是民主的,甚至说“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那么中国将会出现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众所周知的原因: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取消了宰相这一官职,其实际上的目的则是为了针对宰相分享皇帝权利这一问题.封建社会,在明朝以前,许多朝代都设有宰相这一官职.大多政治上稳定、国家太平的年代里,宰相手中的权利确实是很大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宰相统领着六部官员,对皇帝负责了.那么也就从这里可以看出:宰相实际上是夹在皇帝与六部尚书之间的.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保持中间人传话的作用.在许多的时候实际上宰相的手中是有着莫大的权利的,当然这种权利是皇帝赋予他的.因此,宰相也都会心知肚明,什么事情和决定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则是必须由皇帝亲自决定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皇帝和宰相间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暧昧关系的,皇帝需要宰相来帮助自己分担政务,而宰相们则会担心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脑袋(我相信明以前的大多数皇帝,都绝对达不到朱元璋那样勤政的程度).于是,该怎样来划分他们中间的权利分割线呢?其实是没有确定的标准,只有依靠封建社会成百上千年来慢慢积累下来的一种习惯,或者说是模式吧.这种习惯和模式说不出来,但是皇帝和宰相却都心知肚明,也就大多想安无事了.这就好象是皇帝在和宰相比拔河,但是却规定不能分出输赢,于是绳子中间的红色标志只好来回的轻轻摇摆罢了.如果谁用力过猛,呵呵,那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因为不想宰相分享自己手中的权利,于是取消的这一职务,并且宣称后人如有建立立宰相的,杀无赦!可以说他是很迷恋权利的,并且因为自己出忽异常的勤政,于是在老朱当政的时候,没有宰相并不会成为大问题,只要他勤政就好,后来接着他的儿子成租也是如此.只是,朱元璋再怎么牛X,他也只能管到自己和自己的孙子辈上去(孙子辈的事情还没管到多少).于是在许多年之后,朱元璋的后来人们,却再没有他们的祖宗这样勤劳了,于是问题也就出现了.
其实在封建社会想要当一个勤政的皇帝是最辛苦异常的事情了,每日的上朝,处理政务,批阅公文等等,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尤其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之后,几乎相当于一个人要处理所有送到了南京城里的奏章和汇报,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可朱元璋的后人们却没有他当初这么勤政,开始懒惰,开始不太愿意上朝,开始觉得批阅大量公文实在辛苦,于是文渊阁也就出现了.当然,它的出现,当初仅仅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公事,充当皇帝私人秘书的角色.但是随着皇帝一个接一个的轮换,皇帝们,甚至是大臣们也都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玩命工作是不可能的事实了,于是必须有一个折中的方法来改变这样的一种现状.既可以让皇帝满足稍稍偷懒的要求,又可以不耽误公事.于是忽,文渊阁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和超然,乃至于最终成为了大明帝国的决策中心.
再后来,内阁中开始出现了首辅大臣这一职务,以至于现在许多人都把内阁首辅大臣称为了宰相.例如后人有道“崇祯一朝五十相.”即便这种情况在当初是真实的,那么说的也应该是内阁辅臣,而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因为内阁辅臣和宰相是根本不同的概念,而内阁首辅大臣更加是与宰相不同的.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所谓“票拟权”,是指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或者是批阅同意等字眼?),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就由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表面上看来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出现并不会影响到皇帝乃至内阁辅臣的权利的行使,但是.这一切都要视忽于皇帝而定了.当我们的皇帝是一个异常懒惰,并且不理政事,又或者是很好糊弄,政治智商实在太低的时候,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权利可就大得超过了界限了.又由于皇帝从小生活的原因,他对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往往是非常信任的.于是忽,权利就成了三方相互拉扯和牵制的游戏了,也就是所谓明朝皇帝、太监以及大臣的三角恋了.当然在这三方中,我始终认为处于弱势地位一些的是太监.因为太监的权利是完全寄生于皇帝,也就是皇权身上的.一旦皇帝死亡,或者下台失去权利等等情况出现,最终太监无一不走向覆灭,即使他生前的权利再大也是如此,那位九千九百岁的百千女鬼魏忠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其实明朝之所以出现内阁制,其实说穿了就是对皇帝稍微偷懒的逐渐发展的一种自然性补偿,又或者是对朱元璋取消宰相一职的一种迂回性修正.当然还是有不同的:就是明朝的内阁辅臣手中的权利是没有以往宰相那么大的,这就是区别.
我晕
又是这么长的ctrl+c ctrl+v
哎 无奈了
什么世道啊
你如果觉得他的详细大可不必选我的,不过我还是说说把。
内阁是中央机构,创立于明朝,有1个首辅,N个次辅(N>0)(首辅权力大于次辅,以入阁的时间分),负责帮助皇帝料理事务,掌握一定的权力。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他的子孙没有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创建了内阁帮助皇帝料理事务。明朝有很多优秀的内阁成员如张居正等,在他们的辅佐下大明帝国蒸蒸日上。...
全部展开
你如果觉得他的详细大可不必选我的,不过我还是说说把。
内阁是中央机构,创立于明朝,有1个首辅,N个次辅(N>0)(首辅权力大于次辅,以入阁的时间分),负责帮助皇帝料理事务,掌握一定的权力。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他的子孙没有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创建了内阁帮助皇帝料理事务。明朝有很多优秀的内阁成员如张居正等,在他们的辅佐下大明帝国蒸蒸日上。
收起
是中央机构,相当于秘书处。明朝废丞相后出现的,基本无实权。
内阁
官署名。明、清时的政务机构。明初,统治者为另强皇帝专制,废丞相,置华盖殿、谨身殿、以官名较氏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大学士为顾问。至成祖时,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且不限于入值文渊阁,凡为四殿(中级、建极、文华、武英)、二阁(文渊、东阁)之大学士,均为入阁,地位接近于宰相。清代相沿,内阁有三...
全部展开
内阁
官署名。明、清时的政务机构。明初,统治者为另强皇帝专制,废丞相,置华盖殿、谨身殿、以官名较氏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大学士为顾问。至成祖时,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且不限于入值文渊阁,凡为四殿(中级、建极、文华、武英)、二阁(文渊、东阁)之大学士,均为入阁,地位接近于宰相。清代相沿,内阁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但因满族贵族握有实权,参预重要政务者又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的成员,故内阁职权乃趋低落。至军机处成立后,内阁成为传布谕旨、发布文告的机构。然名义上,仍为清代的最高官署。详《明史.职官志一》。参见“大学士”。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位望益尊,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作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无定员;清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明史.职官志一》:“[大学士]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似批答,以平允庶政......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其地]又名内阁。”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大学士]何人用何名,由皇帝个别临时指定。清代大学士与明代不同,官阶为正一品,在所有文职中居第一位,并享有最高的荣誉。一般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
收起
中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