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5:11:18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上,中国派出了23支代表队2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最好的一支参赛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何没有美国的强?


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上,中国派出了23支代表队2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最好的一支参赛队成绩仅为第六名.


  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较低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美两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别巨大?只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中国大学的原创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这当然有很复杂的原因(如工作环境、社会条件等),下文提到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应当注意,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态度,所谓“研究、探索”态度,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学生“钻研”得比较深.


【这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1、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2、学校的选拔制度不是唯分数而论.

  3、有一定的资源(老师指导、书籍、实验等条件)可以利用.

  而在中国,要做到这些,在中小学近期内较难;在高校,应该不是太难.但到了高校,中国大部分学生往往已经没有研究、探索的兴趣了.


  目前,我国的创新水平还不容乐观,当前的基础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及积极性、主动性的培育,忽视甚至扼杀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屡见不鲜的.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未来学校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随着世界科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浪潮的涌动,我国教育事业及教育实践将持续面临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时代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决定发展成败得失的关键,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成为衡量教育的最高标准.记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临终最后一次与总理谈话时,忧虑地说:“今天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即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一直受封建思想影响.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因此,在中国,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精心培育这些创造萌芽.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作为家长,若是要想培养自己孩子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后,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额外的负担(如奥数、各种乐器,等等;当然,若孩子真喜欢奥数、乐器那又另当别论),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多加引导培养;家长若能参加进来就更好了.


我们的教育对比美国,最主要的差距就在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江苏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问题研究专家谢承俊副教授说.


       他昨天在接受江南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教育是鼓励个性发展的,在这方面不会设置层层的限制,给予青少年个性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这导致他们的孩子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才能.


       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培训班占据了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玩创新.此外,中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即使从小有创造想法,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都会从更有利于考试和升学的角度出发,给予限制.“如中国的小学一直教导学生,做加减乘除要先加后减,哪怕结果算对了,但顺序倒了就是错的.”谢承俊说,这就是典型的反例.


       此外,谢承俊说,中国的孩子从小兴趣爱好就被大人和老师掌控,为了升学考虑,孩子上的兴趣特长班大多不是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而是家长定的.也就是说,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不是自由发展的起跑线,而是家长划定的起跑线,孩子很难在这样一个被迫去适应的领域,展现创造性才能.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需要家长和学校革新思想,也需要从教育制度的层面,做修改和完善.




【美国人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一、<让孩子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
  美国教师通常给学生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用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
  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二、<在大自然与社会中学习>
 美国学校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可以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要带上孩子一起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扩大眼界. 

    

      不论是普通教育 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然而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 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 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


     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地址&推荐阅读: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3/04/22695464_0.shtml

【我要搜学网】http://news.51sxue.com/detail/id_36581.html

                       http://www.hnjy.com.cn/node/47864

【大众网新闻】http://www.dzwww.com/qiluwanbao/qletly/200304030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