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曹子建的《美人篇》和《白马篇》原文与译文.京剧《洛神》里有,但记不下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6:48:19
求曹子建的《美人篇》和《白马篇》原文与译文.京剧《洛神》里有,但记不下来.
求曹子建的《美人篇》和《白马篇》原文与译文.
京剧《洛神》里有,但记不下来.
求曹子建的《美人篇》和《白马篇》原文与译文.京剧《洛神》里有,但记不下来.
美女篇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作品:美女篇
内容: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作品注释
注释:
《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怀才不遇.
曹植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上),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还具有政治才能,曹操曾认为他在兄弟之间"最可定大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注引《魏武故事》),打算立他为魏太子.后在与其兄曹丕的竞争中失败.建安二十五年(200) ,曹丕篡汉自立,从此,对曹植进行一系列的迫害.直到曹丕之子曹睿即位(即魏明帝),情况也没有改变.曹植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他过着如同"圈牢之养物"的生活,有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终于在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232年), "汲汲无欢"地离开了人间,卒年仅四十一岁.刘履评论《美女篇》说:"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选诗补注》卷二)结合曹植的遭遇看,刘履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 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翻译】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赏析三】
心声心画 质朴奇警
——曹植《白马篇》赏析
本篇采用汉乐府歌辞《杂曲歌·齐瑟行》的形式,以篇首二字为题目.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1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