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4:05:55
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
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
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
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产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改革逐步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又称为国有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的平等,可以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不存在剥削关系,劳动者之间建立了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界定和实现所有权及其派生权益的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常见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有:①租赁制.租赁制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把企业的资产有偿出租给职工个人或其他单位使用,国家收取资产使用费.与承包制相比,租赁制中两权分离的幅度更大,经营的独立性更强.它是以公有产权的削弱为代价,主要适用于小型企业和农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宜采用.②承包制.承包制是把小型企业承包给职工个人或其他单位,可以采取上交利润承包、减亏承包、利润分成承包等形式,是一种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强调的是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制体系,解决企业经营方式和利益调节机制问题.承包制不宜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只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和公有小型企业.③股份制.股份制是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合理经营、按股分红、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将股份制作为一种主要的实现形式.④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兼有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经济形态.合作制是既不同于合伙制,又不同于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是以本企业或合作经济实体内的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按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合作制企业是劳动者自愿、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外部人员不能入股,这一点与股份制区别开来.在股份合作制经济中,职工既是企业的出资者,也是企业的劳动者.股份合作制是实行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是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劳动者有了决策参与权和监督权,成为真正的主人.股份合作制特别适用于国有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形式有:⑴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⑵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在私营经济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占有和支配,生产过程由私营企业主通过雇佣劳动来实现,劳动产品也归私营企业主占有和支配.⑶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按照我国法律在我国大陆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部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我国同外商或港澳台投资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由外商或港澳台投资者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动力合作经营的企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但还存在一些非按劳分配形式,如福利性分配、资产性分配、经营性分配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其他所有制经济,这就必然存在其他分配形式,如个体经济的分配、私营经济的分配、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分配.上述绝大部分分配形式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福利性分配指因享受公有制企业福利待遇形成的收入.包括两种形式:(1)货币形式,如物价补贴等,直接增加享受者的货币收入;(2)实物形式,如住房、公费医疗等,可以减少享受者的生活费用支出,构成他们的实际收入.资产性分配指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得到的股息、利息、红利,以及银行存款所获得的利息,还有租金收入等.经营性分配指经营者依据其经营水平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具体表现为承包经营者和租赁经营者依据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合同规定取得的个人收入.个体经济是依靠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和经营,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收入,而不是按劳分配.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在私营经济中,企业主按资本分配取得利润;雇佣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取得工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其分配方式和私营经济相类似,资方按资本分配,雇佣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效率,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邓小平强调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不能搞两极分化.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的特殊消费基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非常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使企业和劳动者既有机遇,又有风险.具体表现在:①市场经济保护强者,排挤和淘汰弱者,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由国家和社会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正确运用这个经济杠杆,为部分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补助或救济,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法”和“破产法”、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有: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建立社会保险专项基金,保障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时,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半数以上,属于社会保障中的最大项目和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②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无生活收入来源的寡残孤独、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变得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在国家规定最低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存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纲领.③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居民住宅、环保、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社会性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④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复员退役军人、烈士及其家属提供的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纲领.⑤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社会互助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帮助有特殊困难或需要的公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如对上学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帮助的“希望工程”,对抚养年幼子女有困难的妇女提供帮助的“幸福工程”等.个人储蓄是一种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的自我保障.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理论是改革的理论依据.改革是中国深刻而广泛的革命性变革,其实质和目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而不是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主要内容.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同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本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
1980年,邓小平首倡,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又相继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直到1992年后,开放内地,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边地带的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条件;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相互贯通,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指出:①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②加强“三方面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③发挥“三大优势”:强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要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其基本的任务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精神支柱,以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动员和团结人民;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要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坚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邓小平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经济要繁荣,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呼声和要求.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香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