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1:16:31
中体西用的特点中体西用的特点中体西用的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

中体西用的特点
中体西用的特点

中体西用的特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经过19世纪上半期血与火的碰撞,在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进知识界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100多年来人们对这个指导思想的评价不一.那么,怎样理解这个指导思想呢?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但是,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势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于是产生了.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的必然性.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兴办洋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资金之难措,又有技术的难备,还有习惯势力障碍,更有顽固派之攻击与责难……真是举步维艰.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顽固派提出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洋务派不得不一度用马匹来牵引车厢.办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又说这是以夷变夏,是废弃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些在今天看来无须驳斥的奇谈怪论,在当年却是极具份量,可置人死地.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说"陈义甚高,持论甚正".这样,洋务运动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引进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就非常必要了.不如此,洋务派就无以自存.我们从"中体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良苦用心.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很明显,作者强调的,不是中学如何善,而是学西"善之善".在这样的口号下,学西就名正言顺了.当然,这个口号的实际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当革命兴起之际,再大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重心就不在学西,而在不准革命、不准破坏中体这一层意思了.这个口号提出之初的进步用意,我们是不能抹煞的.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