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题 论述‘一切景语皆情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6:01:52
文学概论考试题 论述‘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概论考试题 论述‘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概论考试题 论述‘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与感情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与“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几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 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第五种情况,“哀”景不“哀”.就是说,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败萧条,好像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实际上却相反,诗人对此非常欣赏和得意.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像陶渊明、王维等喜欢归隐田园的这类诗人,在他们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例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乍一看,有人可能会为这一老者的孤独和无所作为而伤感,而实际上却绝非如此.前两句写人,塑造了一个意态安闲的老者的形象;后两句写景,营造出一个恬静闲适的意境.我们万不可不顾诗人个体之异,孤立片面地去理解诗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