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样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9:52:44
曹操是怎样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
曹操是怎样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
曹操是怎样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
1、简单地说,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可以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人说: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这是很客观的评价.
曹操迎奉献帝迁都许县后,不但没有损失什么,或受制于人,反倒捞到了不少实惠.他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关中地区的人民也纷纷归附(收河南地,关中皆附).更重要的是,他捞到了一大笔政治资本,不但自己成了匡复汉室的英雄,有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且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政治上永远正确的一个不败之地,把所有的反对派都置于不仁不义的不利地位.从此,曹操不管是任命官吏、扩大地盘,还是讨伐异己、打击政敌,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再不义也是正义的.对手呢?则很被动.他们要反对曹操,先得担反对皇帝的风险.即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远不如曹操直接用皇帝的名义下诏来得便当,来的理直气壮.比如后来袁绍要打曹操,沮授和崔琰便都说“天子在许”,攻打许昌“于义则违”.诸葛亮也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点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可见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何等地合算.
皇帝是张好牌.这张牌好就好在它既虚又实.说它虚,是因为这时的皇帝,不要说“乾纲独断”,就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完全听人摆布,有如提线木偶.所以,它是一张可以抓到手的牌.说它实,则是因为尽管谁都知道这皇帝是虚的,是个摆设,可又谁都不敢说他是虚的,可以不要,就像童话里谁也不敢说那皇帝没穿衣服一样.皇帝有个什么吩咐,有个什么号令,大家也都得装作服从的样子(事实上有些事还得照着做),不敢明目张胆地唱反调.所以,它又是一张有用的牌,而且是王牌.
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战争的胜败,并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不能只考虑实力(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更应该考虑政治上是否正确,道义上是否在理.进行一场战争,政治上是否有利、道义上是否有理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听皇命,抗旨不尊,首先就在道义上吃了亏.《孙子兵法》曰“道、天、地、将、法”,“道”是第一位的.违抗圣旨,师出无名,道义上理亏,仗都没法打,士气都提不起来.毛玠说得对,“兵义者胜”.不义,气度上就差了一截.
惟其如此,当时敌对的双方便都要宣称自己的行动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在朝的逼着皇帝下诏书,在野的则谎称有皇帝的密诏,这样他们的行动才师出有名,才有正义的性质.所以,皇帝是一张有用的王牌.
总之,把皇帝弄到许县以后,曹操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拥有了最大的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绝对是明智之举.
2、曹操原本是没资格打皇帝这张牌的.最有资格的是袁绍.
袁绍四世三公,有政治地位;地广兵多,有军事实力.如果袁绍要迎奉天子,别人是抢不过的.而且,袁绍的谋士沮授也一再向袁绍提出这个建议.可惜袁绍目光短浅志大才疏,他身边其他一些谋士,也徒有虚名鼠目寸光.在这些短见的家伙看来,汉王朝风雨飘摇气数已尽,匡复汉室毫无意义.既然并不打算匡时济世,反倒琢磨着乱中夺权,那就没有必要把皇帝接来.把这么个宝贝弄到身边来,天天向他请示,事事向他汇报,实在麻烦.听他的吧,显得咱没分量(从之则权轻);不听他的吧,说起来又算是违命(违之则拒命),实在划不着(非计之善者也).袁绍自己呢,一想到献帝是董卓拥立的(天子之立非绍意),心里就犯恶心,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实在是不折不扣的井蛙之见.要知道无论是毛玠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沮授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并非真心要匡复早已颓圯的汉室,不过只是把献帝当牌打罢了.只要这张牌是王牌,你管他是哪儿来的?天高固然皇帝远,但那皇帝如果是傀儡,近一点岂不更便当,更便于操纵和控制?请示汇报、磕头行礼当然还是要的.但只要稍微有点头脑,就该知道那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献帝岂能不一一照谁?献帝当时才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先是被捏在董卓手里,后来又被王允等人捏在手里,从来就没有真正掌过权.李傕、郭汜火并,在长安城里兵戎相见,献帝派人两边讲和,谁也不买他的账.可见这位堂堂天子,不要说号令天下,就连当个和事佬都当不成.这样可怜的皇帝,到了袁绍这里,怎么会摆天子的谱,同袁大人过不去呢?袁绍以为远离皇帝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种思维方法,同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强人”没什么两样,哪像一个有志于天下的豪雄?
因为短见,所以袁绍吃亏.据《后汉书·袁绍传》,曹操刚把天子迎到许县,就一本正经地以皇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备他“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没见他出师勤王,只见他不停地攻击别人.袁绍接诏,浑身气都不打一处来,却也只好忍气吞声上书为自己辩解一番.后悔之余,袁绍又想出一个补救办法.他以许都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试图和曹操共享这张王牌.这可真是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曹操肚子里好笑,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这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对他说,迁都的事既然办不成,那就赶紧打许县的主意(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否则就来不及了.可是袁绍不听.
3、这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曹操将能够比谁都更为有利的网罗人才.
曹操他可以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广纳贤良,甚至招降纳叛,那些希望为国家效劳为天下出力的人,也只有到他的政府里来,才显得名正言顺光明正大.这也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必须把他定位为“汉贼”,把曹操和汉室区别开来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在这方面要比他们便当.因为替皇帝效劳总比替诸侯效劳正当,而替皇帝效劳和替曹操效劳实在难以区分.至少,曹操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和国家的俸禄为自己的人才加官进爵.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这笔生意做的合算.如曹操所言“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是为大汉朝廷效劳?还是为曹操卖命?根本就分不清.比方说荀彧,他就是个忠心汉室的,可是他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与刘备阵营的诸葛亮无异.首席幕僚尚且如此,何况旁人?
4、正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才在政治上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任何说法和决策都是双刃剑.“挟天子”也是有弊端的.
毛玠和荀彧为曹操设定的这个“政治正确”和“正义旗帜”,给曹操戴上了高帽子,也给曹操戴上了紧箍咒.尤其是荀彧提出的尊奉天子、大公无私和弘扬正义这三大纲领,全方位地遏制着曹操的个人野心;而“乃心无不在王室”和“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这两句话,则等于用曹操自己的话把曹操管得死死的,使他终其一生都不敢取现任皇帝而代之,悍然称帝.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曹操在自己野心膨胀的时候对他们产生了怨恨.荀彧被逼迫自杀,毛玠也下了大狱,差一点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