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指的现在哪里?为什么要湖广填四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21:01
历史中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指的现在哪里?为什么要湖广填四川?
历史中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指的现在哪里?为什么要湖广填四川?
历史中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指的现在哪里?为什么要湖广填四川?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宝庆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 ).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