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兰陵王高长恭 还有宇文邕 我超喜欢高长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2:54:44
谁了解兰陵王高长恭 还有宇文邕 我超喜欢高长恭!
谁了解兰陵王高长恭 还有宇文邕 我超喜欢高长恭!
谁了解兰陵王高长恭 还有宇文邕 我超喜欢高长恭!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大面》
护因慈母归来,颇感齐惠,拟与齐互结和约.偏突厥木杆可汗遣使至周,谓已调集各部精兵,如约攻齐,护不禁踌躇,意欲拒绝外使,转恐前后失信,有伤突厥感情,况母已归家,无容他虑,还是联络突厥,免滋边患.乃表请东征,召集内外兵众,共得二十万人.周主邕祃祭太庙,亲授护鈇钺,许令便宜行事,且自沙苑劳军,执卮饯护,护拜命乃行.到了潼关,命柱国尉迟迥为先锋,进趋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山南兵出豫州,少师杨檦出轵关.护连营徐进,行抵弘农,再遣雍州牧齐公宪,宇文泰第五子.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屯营邙山,策应前军.
杨檦恃勇轻战,既出轵关,独引兵深入,又不设备,不料齐太尉娄睿,带引轻骑,前来掩击,檦仓猝遇敌,行伍错乱,被齐兵杀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檦逃生无路,没奈何解甲降齐.三路中去了一路.权景宣一路人马,却还骁劲,拔豫州,陷永州,收降两州刺史王士良、萧世怡,送往长安,另使开府郭彦守豫州,谢彻守永州.尉迟迥进围洛阳,三旬不克,周统帅宇文护,使堑断河阳要路,截齐援兵,然后同攻洛阳.诸将多轻率无谋,还道齐兵必不敢出,但遥张斥堠,虚声堵御.齐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大将军斛律光,往援洛阳,两人闻周兵势盛,未敢遽进,洛阳又遣人告急齐廷.时齐太师段韶出为并州刺史,由齐主湛召入问计.韶答道:“周虽与突厥连兵,两面夹攻,但北虏狡猾,待胜后进,虽来侵边,实等疥癣,今西邻窥逼,实是腹心大病,臣愿奉诏南行,一决胜负.”知己知彼,究竟还推段婆.湛喜语道:“朕意亦是如此.”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出发晋阳,自率卫兵为后应,亦从晋阳启行,韶在途五日,济河南下,适连日阴雾,周军无从探悉,韶竟与诸将上登邙阪,窥察周军形势,进至太和谷,与周军相遇,韶即令驰告高长恭、斛律光两军,会师对敌.长恭与光,立即应召,韶为左军,光为右军,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周人不意齐兵猝至,望见阵势严整,并皆惶骇.韶语周人道:“汝宇文护方得母归,何故遽来为寇?”周人无言可答,但强词夺理道:“天遣我来,何必多问!”韶又道:“天道赏善罚恶,遣汝至此,明明降罚,汝等都想来送死了!”这是理直气壮之谈.周军前队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来战齐兵.韶且战且走,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长恭领五百骑士,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未识为谁,不免疑诘.迨经长恭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长恭,周将尉延迥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申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独周、雍州牧齐公宪,及达奚武、王雄等,尚勒兵拒战.雄驰马挺槊,冲入斛律光阵中,光见他来势凶猛,回头急走,趋出阵后,落荒窜去,身边只剩一箭,随行只余一奴,那王雄却紧紧追来,相距不过数丈,光情急智生,把马一捺,略略停住,暗地里取弓搭箭,返身射去.可巧雄槊近身,不过丈许.雄大声道:“我惜尔不杀,当擒尔去见天子!”语未说完,箭已中额,深入脑中,雄不禁暴痛,伏抱马首,奔回营中.莽夫易致愤事.光幸得免害,当然不去追赶,也纵马归营.天色已暮,两下里俱各收军.周将齐公宪部署兵士,拟至明晨再战,偏王雄负伤过重,当夜身死.军中越加汹惧,赖宪亲往巡抚,才得少安.达奚武入营语宪道:“洛阳军散,人情震恐,若非乘夜速还,明日且欲归不得了!”宪尚觉迟疑,武复说道:“武在军日久,备悉艰难,公少未更事,岂可把数营士卒,委身虎口么?”宪乃依议,潜令各营夤夜启程,向西奔还.权景宣得洛阳败报,亦将豫州弃去,驰入关中.及齐主湛至洛阳,早已狼烟净扫,洛水无尘.湛很是欣慰,进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兰陵王长恭为尚书令,余将俱照律叙功.惟尚恐突厥入塞,亟还邺都.嗣接得北方边报,谓突厥亦已退军,更觉得心安体泰,又好酗酒渔色了.
齐主纬丧师失地,毫不知愁,反阴忌兰陵王长恭,有意加害.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盛,见七十三回.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传达中外.齐主纬尝语长恭道:“入阵太深,究系危险,一或失利,悔将无及.”长恭答道:“家事相关,不得不然.”齐主闻得家事二字,几乎失色,因令出镇定阳.长恭颇受货赂,致失民心,属尉相愿进言道:“王既受朝寄,奈何如此贪财!”长恭不答,愿又道:“大约因邙山大捷,恐功高遭忌,乃欲借此自秽么?”长恭才答一是字.愿叹道:“朝廷忌王,必求王短,王若贪残,加罚有名,求福反恐速祸了!”是极.长恭泣下道:“君将如何教我?”愿复道:“王何不托疾还第,勿预时事!”上策莫逾于此.长恭颔首称善,但一时总未甘恬退,遂致蹉跎过去.至江淮鏖兵,长恭恐复为将帅,喟然太息道:“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复发呢?”自是佯称有疾,尝不视事.齐主纬察知有诈,竟遣使赐鸩,逼令自杀.长恭泣白妻郑妃道:“我有何罪,乃遭鸩死?”妃亦泣答道:“何不往觐天颜?”长恭道:“天颜岂可再见?”遂饮鸩而死.齐主闻长恭自尽,很是喜慰,但表面上还想掩饰,追赠长恭为太尉.长恭一死,亲王中又少一勇将了.自折手臂,亡在目前.
——《北齐书》
兰陵王的生平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天和(566—572三月);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
生平
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宇文邕国家纳税服役.
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
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豁免为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评价
宇文邕是我国历史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历史看似要赋予他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
现在,我们都认为是隋文帝杨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宇文邕这个名字,别人对他都是那么的陌生.我们不应该忘记是他灭了北齐,使整个北方成为一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他要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后继者的无能、残暴注定了大周政权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也暂时推迟了中国统一进程.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从小就得到宇文泰的喜爱,常对别人说 “成吾志者,此儿也.”宇文泰死后大权很快落到宇文护手中宇文护先后恃杀二帝.560年宇文邕即位,称武帝.即位之初地位极为不稳,宇文护掌握实权.宇文邕只有忍耐.宇文邕为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的信任,面对杀兄之仇装做无所谓的样子,对宇文护不做任何提防,处处按照宇文护的意思去做.有一次陈崇和宇文邕去原州,他执意要回去,别人都不明白意思.陈崇却装聪明对身边众人说今年晋公不利,晋公当死.武帝听说后,当着中大臣的面把他痛骂一顿,当天夜里陈崇就被宇文护逼迫自杀了,可见武帝的韬光养晦.
武帝等待了13年.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武帝和他一起去见太后,武帝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能读《酒诰》给太后听,让他戒酒.宇文护不知道是计,就答应了.当他正在读的时候,武帝猛击他头部,在宦官何泉和卫公的帮助下杀死了宇文护,掌握了实权.
为了增加收入扩充军队武帝强制还俗灭佛.从西魏到北周地建立,由于战事不断,很多壮丁都死于战乱中,中的的人越来越少.自然灾害也不断侵袭.农民们被迫要饭.那些寺院里的和尚、僧侣,他们不但不当兵,不纳税,不赈济灾民,反而趁机吞并农民土地.这些不劳而获得寄生虫,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武帝觉得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势在必行.一位叫卫元嵩的和尚到了武帝面前述说了灭佛立道的建议.武帝很是高兴,命卫元嵩还俗,并给予了很高的职位,但卫元嵩并没有要.不久又因为一次农民起义,让他下定决心,取消佛教.
元574年,武帝开始寻找灭佛借口,他便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共同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并最终找到灭佛借口.
曾有一位大胆的僧人问武帝说:“佛是救世主,施恩布道,陛下取消佛教,不怕受罚么?”周武帝说:“只要百姓幸福,国家兴亡,我宁可受尽苦难.”这是何等的胸襟.
这些措施使北周的的国力大大增强,公元577年武帝兵灭北齐.
武帝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在其传记中常见“登城搏战”之类的用词.他勤与政事,生活简朴,后宫佳丽仅有10余人.可惜的是他那“平突厥,定江南”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没有给予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