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宇宙航天简史RT快·简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9:31:01
中国宇宙航天简史RT快·简略·中国宇宙航天简史RT快·简略·中国宇宙航天简史RT快·简略·一、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这个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变成

中国宇宙航天简史RT快·简略·
中国宇宙航天简史
RT
快·
简略·

中国宇宙航天简史RT快·简略·
一、 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这个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变成现实.一九五七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揭开了航天活动的序幕.
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国把数以千计的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航天技术迅速从科学技术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它在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上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使航天工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宋朝,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国古代火箭的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型.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杆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作用.这种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明朝发明的一种武器“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支火箭,杀伤力较大,当时已经用于战争.明朝发明的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身、龙头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周装有4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飞行数里远.我国古代这种“多能”火箭的设计思想,是很富有创见的.几百年后,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车原理,建立了现代多级火箭的理论基础.这说明,现代火箭技术渊源于古代火箭.在人类漫长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我国古代,不仅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有《山海经》、《帝王世纪》上记载的“飞人”、“飞车”的传说,而且有勇于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据传,在明朝(十四世纪末),有一位称“万户”的学者,用几十支火箭捆绑在椅子后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飞行的先驱,苏联科学家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我国古代火药、火箭技术的发展,其时间之早,技艺之高,在世界各国遥遥领先.十三世纪之后,随着商船的往来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药、火箭技术才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当苏、美开始发展导弹、火箭技术的时候,处在战争状态下的旧中国,战火连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科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人员研究场所、设备、仪器和资金极端缺乏,一些新发展的科学技术完全无法进行.对于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更无从谈起,总而言之在尖端技术方面,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完全是一张白纸.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常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和能力.
二、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并以国防科研、工业机构为主,重点发展弹道式地地导弹,以建立我国独立的战略反击力量,也为发展运载火箭技术打下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首先以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的研究和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我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作了准备.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两条战线的工作开始结合起来,整个航天工程体系集中到国防科研、工业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下,航天技术便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一) 下决心发展火箭技术
五十年代,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当时我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家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等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总理曾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净、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等为委员,负责领导我国导弹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建设.五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荣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确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这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国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个方针.这就是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三十年中,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战胜了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我国政府曾就建立和发展我国导弹技术同苏联政府举行谈判,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和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即苏联仿制的德国V-2导弹),以及相关的资料和设备,也派来专家.大多数苏联专家热情帮助,在导弹的仿制和研制基地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但这更激起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做好仿制P-2导弹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运载工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这是打基础、上水平的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业在奠定基础之后,进入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国独立设计生产的中近程导弹投掷国产原子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在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展开多种新型火箭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性技术.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国独立研制的两级中远程火箭和第一枚远程火箭相继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个年头的春天,我国的远程火箭从西北导弹发射基地呼啸而起,划破万里长空,准时正点精确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标.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如下:
一,概述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最近的载人飞船上天,太空出舱活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的重要象征.①
二,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50年代:苏联送给我们两枚导弹,中国领导人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声音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1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星际航行座谈会》.此后钱学森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提出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设想.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研究制定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在1965年1月8日,“东风”二号导弹试验成功以后,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聂荣臻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中央专门委员会经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于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工程代号为“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由于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火箭自毁.当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日历已翻到80年代.
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了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提出了研制“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即“长征”二号E)的方案,即芯级采用二级火箭,在“长征”二号C的基础上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将低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9200千克.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把一颗模拟卫星和一颗巴基斯坦搭载卫星准确地送入轨道.
1992年3月22日,长二捆火箭正式发射澳星B1卫星,由于箭上程序配电器的节点间出现了多余物,导致点火后一、三号助推发动机关机,造成发射中止.
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共进行了7次发射,在第三、五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以后的第六、七次发射中,长二捆火箭均取得成功.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载人航天由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代号为“921”工程.
载人航天到了收获季节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程序分为设计、初样研制、正样和无人飞船试验及有人飞船飞行试验四个阶段进行.无人飞船共进行4次试验,如果4次试验都获得圆满成功,则可进入第四阶段,发射载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随着“神舟”四号的成功上天,中国真正的载人飞行条件终于成熟.“神舟”五号作为中国第一个将乘坐真人宇航员的飞船启程远航运往发射基地,一切与实现几千年中华民族飞天梦相关的程序开始紧张地运转起来.至此,登天的“神舟”将载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开始飞翔.②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8分钟.
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与作用
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那么在21世纪,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为了继续保持并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地位,中国选择了发展载人航天.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对外技术政策的主题是自强、开放.中国的航天工业也是在苏联向中国进行了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证明,一旦中国闭关自守,哪怕只对部分先进国家锁国,中国便不会真正强大.载人航天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也要在“中国融入世界”这一百年母题下做文章.太空是人类活动范围继陆地、海洋、空中之后的第四疆域,航天活动的内容、质量、规模、影响,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经济利益和科技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开拓天疆’已被许多国家视为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战略选择.
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高成本是载人航天的特征,并将是未来的基本特征.从长远看,只有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把人送上其他星球,才有能力建造巨型对撞机去解释宇宙创生的奥秘,载人航天俱乐部是一个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加入的组织,其成员都是地球的领导力量,任何一个致力于崛起的大国都无法拒绝这种不朽的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这些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不是花钱就能够买到的. ④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通过开展航天活动可以扩展人类的知识领域,扩大视野,更好地认识地球、认识太阳系、认识宇宙,最终更好地造福人类.其次,通过航天活动的开展,关键技术的突破,可以带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一些相关学科如空间物理学、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第三,通过开展航天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的资源,如微重力、高度、真空环境、辐射、清晰度等.这些资源在地球表面上是很难获得的.第四,开展航天活动,可以扩大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又进而进入到外层空间的不断扩展过程.载人航天正是为了不断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做准备.所以我想载人航天的意义也涵盖在了这四条当中.当然载人航天更重要是要解决没有人参加就不能解决的一些空间科学及应用的问题.在国防领域方面,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神州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对于神七的发射,美国及其盟国担忧其军事用途,从而增加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面对外来干涉势力的威慑力.当然,军事上的作用是潜在的,我们宣称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
在经济领域方面,神舟七号飞船产业价值惊人.据粗略估算,目前,通过“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航天经济的产业链堪称各个经济类别中最长的,几乎无所不包.这个说法并不夸张.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到航天服装、航天食品涉及的纺织、服装加工、农产品、食品加工等行业,一次航天活动所涉及的产业,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实际上,关于航天活动的产业价值,国际上早有数据论证.据欧美多家研究机构评估,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至14元的带动效应.美国耗资240亿美元进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的产业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神七”升空代表着中国火箭等技术的成熟,以及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船、太空行走等技术上的突破.“神七”不仅将带动航天产业的发展,未来还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动力.在政治领域方面,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对于增强国民凝聚力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都是人类征服宇宙的伟大创举.毋庸置疑,这些创举都体现了各自国家那个时代科技的精华,体现人类的高度智慧和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正是这一次次探索的成功,把人类的活动一步步向前向远向高推进.人们利用太空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生产地面无法生产的高纯度特效新药;制造高精度、高质量之太空工业产品和太空农业产品,利用全球通信卫星,进行气象预报、太空勘探……人类正在时时感受航天所带来的丰厚回报,人类的太空活动从幻想开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至今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航天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各主要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发射各类航天器,在探索宇宙奥秘、国民经济应用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人类航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充分享受自己所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