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天祥为话题 作文600字 有关于 他爱国忧民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2:16:16
以文天祥为话题 作文600字 有关于 他爱国忧民的
以文天祥为话题 作文600字 有关于 他爱国忧民的
以文天祥为话题 作文600字 有关于 他爱国忧民的
文天祥——这个响彻近八百年的民族英雄的名字,一直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有为青年,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迎难而上,共赴国难."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就是文天祥,兵败被浮,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黎民百姓,他深知,达子好血性好滥杀无故,可是他再也无力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只有用笔墨写出他的忧心如焚的忧国忧民之心情!我们中华民族需要一种有血性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就是这种精神的最杰出代表,他的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以“法天不息”对策集英殿,一举考中状元,这时的宋朝进入到一个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权奸把持朝政,文天祥改革政治,改革军事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多次被贬迁和罢黜,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变.他在地方任职上进行改革实践,尽力医治战争创伤,关心人民疾苦,让人民休养生息,受到人民衷心爱戴.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是一个民生问题的关注者.那些不关心民众疾苦、不忧民所忧、喜民所喜,不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的人,即使自我标榜多么“爱国”,其实是冒牌假货.这种人,一旦获得功名仕禄,往往只为一己之私利巧取豪夺,扰民害民,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最终必将被人民所唾弃.
文天祥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他从“法天不息”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图治的主张;在元军入侵、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他坚决反对退让投降,并积极募兵、亲临前线指挥抗战;在抗元失败、身陷囹圄后,不屈不降,以身殉国.他的这些爱国表现,源于他始终如一的爱民忧民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中的重要内容.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在未仕之前,便立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状元及第时,又道出了“须使生民见泰通”的主张;入仕在位,想到的是“天之生贤才,初意岂无为.民胞物同与,何莫非已累”;罢官归隐,则大声疾呼:“民食关系,苟可通融兼爱”;他看到被元军屠城后,“鸠居无鹊在”,“杀戮无遗种”的惨状,仰天长叹:“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他看到战场“死者乱如麻”,田园“荒草青漫漫”,不光是南方人民,也包括北方人民因元军的不义战争带来的凄惨景象,心急如焚,忧虑“纷纷干戈何时毕”;即使被囚燕狱,饱受折磨,他也时刻不忘人民的痛苦.至元十八年(1281)五月十七日,这是文天祥被囚的第3年,当夜大雨倾盆,牢房遭水浸,自己身在困境,想到的却是“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
“民者,国之基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哲先贤都把民生问题看成与国家共存亡的首要问题,这一点,已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中一次次得到验证.这自然对文天祥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他的个人经历也不无关系.文天祥入仕之前的23年都是在故乡吉州生活的;入仕以后,又累次遭贬回归故里,先后6年有余.长期生活在底层,使他有许多机会接触人民群众,对民众忧乐,耳濡目染,心同身受.在《御试对策》中,他用了大量篇幅论及民生民困问题,这些素材或得之于求学时同师友的讨论,或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便能极有胆识地在对策中提出解民困的办法,由衷规劝皇帝“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安民之道”.后采,无论任职朝廷还是贬迁地方,他总不忘访民问苦.比如知瑞州府时,看到郡治“兵火后”满目疮痍,郡兵又骄横无忌,鱼肉百姓,于是首先惩办了害民的劣徒,对民众采取宽惠政策,又创设便民库,支持民众发展生产.因他“遗爱在民”,百姓也对他“久益不忘”.又如知宁国府期间,看到“府极凋敝”,过去“税务无所取办,则椎剥为民害”.他一方面奏罢此法,一方面“别取郡计以补课额”.在宁国府任职仅一个月,即将离任时,还特别召集农民父老,发表《劝农文》,鼓励民众勤耕作、行孝悌、守法纪,以求社会安定.
体察民情,了解民苦,这只是关心民生的第一步,关键在如何尽职尽责去解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在封建社会里,皇权统治一切,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民众疾苦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然而就局部而言,一些有民本思想、较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相应的策略,推行能为民众接受、缓解社会矛盾的政策.文天祥正是这样做的.他两度出任提刑,大力平反冤案,疏决滞狱,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有职有权时,他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被罢黜丢官后,他仍能急民所急,为民请命,为—般官吏所不及.咸淳八年(1272),庐陵县大旱,早稻收获不过二三成,晚稻只有五成,“民食十减七八”.罢官蛰居故里已有2年的文天祥;看见大多数农家缺粮,甚至有钱都无处籴粮,十分着急,便用过去的同僚关系,在赣州和吉州知州间疏通,并请他们榜示境内,允许吉州民众去丰收的赣州大量收籴低价的粮食,度过饥荒.他在给知吉州江万顷的信中说,“民食关系,苟可通融”,认为这是“救民水火”的善举.
一个人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文天祥深知官民关系有如舟水关系,他心系民苦,为民请命,一心想为民带来福祉,为国家带来安定.当国家面临危难,他在赣州举起抗元义旗,组织抗元队伍,—呼百应,人民群众很快聚集在他的麾下.这支义军,既有最基层广大的民众,也有地方豪达,知识分子,甚至还有少数民族兄弟.他们固然也是因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但文天祥勤政爱民、深得民心的德政、毁家纾难的爰国精神也有很强的感召力.文天祥真正做到了“公尔忘私,国尔忘家”,人民群众怎么不对他“素服威信”?
同古代许多志士仁人一样,文天祥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关注民生,寻求救民解民主道,为民鼓呼,身体力行地为民办事,努力实践他的爱国救民的政治理想,确实难能可贵.今天,他的民本的思想和为民爱民行为,对我们仍大有教益.
文天祥大节凛然,照耀古今.在文学上尤其是诗歌创作上,他振起南宋一代诗风,一扫懦弱文人颓废的弊病.他抗战以来的诗作,是用救国救民的心血和泪水铸成的.文天祥就义七百多年来,他的精神品格情操气节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各族人民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兴华夏正气,长爱国之志,当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危害之时,他的精神便成了亿万民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作为一个历史杰出人物,以他的浩然正气教育数十代人,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现在我国人民正豪情满怀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