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钱钟书的《谈艺录》的读后感,2500字以上,要自己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1:17:57
求钱钟书的《谈艺录》的读后感,2500字以上,要自己写的,
求钱钟书的《谈艺录》的读后感,2500字以上,要自己写的,
求钱钟书的《谈艺录》的读后感,2500字以上,要自己写的,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是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早年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由于涉猎有限,我无法对钱钟书诗学的深湛处一一评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李贺,《谈艺录》有数条论及,显见作者是深有见于其诗的.自杜牧序李贺诗有牛鬼蛇神之目,以为"少加以理,可奴仆命骚",后人多有曲为之辩者.钱钟书举出铫羹湖《昌谷诗注》、朱轼《笺注长吉诗》,张箦斋《涧于日记》、刘须溪《评李长吉诗》、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舒梦兰《古南余话》诸书所论,指出"姚、陈、张辈谓长吉之诗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刘、胡、舒辈谓其妙在乎无理而正不须解;二说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后’之说".他首先跳出这有理无理之争,而从杜牧之论去寻绎长吉诗.既然同时代的大诗家认为贺诗无理,那么就体现了唐人的一种目光.通过对作品的考察,他认为"牧之议长吉'少理',即黎二樵评长世所谓'于章法不太理会'也".这不是主观的臆测,他对《恼公》所作的那段千余字的剖析会让你信服他的见解.进而他又拈出德国人所谓"挈领之才"与"铺张之才"的分限,以为长吉才质属于铺张一路,深中贺诗肯綮.如果光谈到这一步,那么钱钟书还不足以为钱钟书,他的识见卓绝之外更在后面:"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与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了,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犭卞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盖长吉振衣千仞,远尘氛而超世网、其心目间离奇ㄈ诡,鲜人间咸.所谓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古人以与太白并举,良为有以."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李贺研究中最精辟深刻的阐述之一.它是基于先进的文学观念吗?是本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吗?不,这是博学广见的艺术素养的升华,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独行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感通!我知道,像杜甫那种每饭不忘君的诗人是容易获得统治者和统文人赏识的,苏东坡的旷达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现实的压抑中寻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鸣,可是太白、昌谷,他们天才的寂寞、绝望的反抗,是世间大多数所谓学者、诗人难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钱钟书的学问中总看到一种超然的东西,借他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仿佛是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眺望人生,这使他总是具有超脱的识见,透地一层境地洞达幽邃的真谛.
然而,这种境界可以景仰,却难以企及.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极其超然的学问态度上的.从动机来说,钱钟书也许并不想做个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读书思索对他来说是一种最愉快的人生体验,从而使学问与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义相联系起来.玩索学问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这种沉静的愉悦使他的学问能够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一个纯净渊深的境界.那实际上也就是他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学问来,我常佩服钱钟书的为人.然而也仅限于佩服而已,从未想过仿效,的确,也无法仿效,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一级研究员的钱钟书来说,读书是满足人生的赏心乐事,学问不是它的自然结果.因此他做学问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