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10:50:38
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一

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
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
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

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
一.何谓“均势”?
  “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思想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它只是一个被用来描述维持城邦之间和平局面的政治术语.⑴
  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当今的基辛格和小约瑟夫·奈更是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和分析.
  基辛格是历史上极力推崇“均势”思想的现代大外交家之一,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中已经清晰可见他对均势思想的认知.他说,“当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把和平(其概念为避免战争)作为首要目标的时候,国际体系就处在国际社会中那个最霸道的成员的摆布之下.而每当国际秩序认识到即使为了和平也不能牺牲某些原则的情况时,至少还可以设想求得在力量均衡基础上得稳定.这种稳定有赖于“一种能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有赖于“有关各种切实可行的安排的性质以及外交政策所容许的目标与方法”的国际协议.稳定的局面通常不是从谋求和平,而是由普遍接受正统而产生的.这里所指的‘正统’,不应该与公正混同起来.它只是意味着具有行得通的安排的性质和在外交政策上能够容许的目标于方法上的一种国际协议.它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所有主要强国都能接受国际秩序的基本安排,至少是没有一个国家对它感到如此不满,像凡尔赛和约以后的德国那样.” ⑵基辛格曾这样评价维也纳体系维持欧洲的百年和平局面:“令人惊奇的不是解决办法如何欠妥,而是这种方法是多么的明智;也不在于解决方法如何‘反动’,而在于如何取得均衡.” ⑶
  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对均势思想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著作《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一书中,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理解“均势”,就首先要理解“权力”(power).他形容权力就像爱情,比较容易感受到,但却很难被界定和衡量.如同他把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小约瑟夫·奈教授同样把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即直接地或是强制性地使用权力,迫使他国改变行为,即可以依靠奖励(胡萝卜),也可以依赖威胁(大棒).“软权力”指一个国家可能因为其他国家愿意效仿自己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而在世界政治中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⑷
  而在小约瑟夫·奈教授看来,均势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权力分布.⑸权力均衡也可以指一系列特别的(或稀有的)情势,其中的权力分布是均等的.这种均势的作用是主要国家间不均等的权力分布状况的变化是揭示战争和不稳定局面的一个因素.
  均势的第二种用法是一种平衡政策.均势预示着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⑹均势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采取行动,是自己的权力最大化,而是可以选择搭便车(bandwagon),也就是加入较强大的一方并分享胜利者的成果,国家会加入处于下风的一方,以阻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主导地位.
  小约瑟夫·奈教授给均势这个词赋予的第三种用法是,它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均势要求几个国家遵循一套被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⑺如描述18世纪的“经典的均势”的欧洲体系(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19世纪被称为温和的多极均势体系模式(the model of a maderate multipolar balance of power) 的欧洲.
  二.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近代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
  关于“均势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套用小约瑟夫·奈教授的关于三个分析层次的结构来构架,即大时代背景层面、体系内的层面和体系中个人发挥的作用.
  (一)欧洲一统美梦幻灭后——均势思想起源的时代背景
  基辛格认为欧洲各国从未主动选择均势思想,这种思想是欧洲外交在严酷的打击下所形成的.
  中世纪的欧洲一统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互相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益控制其它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⑻十五世纪的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几近永久地保有皇位,在十六世纪前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将帝国的权威恢复到有希望建立欧洲中央帝国的程度,但是,宗教改革恰恰在那时发生了,欧洲统一帝国的希望破灭.终结随后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显示了一项重要的原则,各国无论大小,都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派出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⑼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短暂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的混乱,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是,随后各国从自身的实力与利益出发,企图改变原有的状态.法国的扩张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现象.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成员是一批实力不等、相互制衡的国家.到17世纪即将结束时,各国君主都在为增强自身的实力而绞尽脑汁.于是,17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开始扩张.这一扩张一方使得世界各地的财富开始向西欧集中,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他们之间无休止的纷争.⑽1700年——174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后,《乌德勒支和约》诞生(1713年),《乌德勒支和约》之所以著名,也就是因为它将“势力均衡”(balance of the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二)“同盟”与“均势”——均势体系构成的格局内层面的因素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得发展过程中,“结盟”“同盟”这些词是出现最频繁的.“同盟”是指主权国家为了确保共同安全而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⑾从西欧各国相互制衡的崛起过程中可以看出,寻求均势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单方面增加军备或者与其他国家结盟、借助他人的权力资源在追求均势的目标.⑿
  结盟运动最为突出的就是反法同盟的出现.十七世纪路易十四的扩张和十八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以及随之出现的反法同盟维持着欧洲的均势体系,而其中,英国功不可没.
  英国的外交政策是衡量情势,然后站在较弱或受威胁较大的一方,以为制衡.⒀英国是欧洲各国当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际最高利益的国家.有鉴于欧洲的军事对英国有利,他成为对欧洲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此外别无他求的唯一一国.为达成这个目标,英国愿加入任何反对独大势力的组合.经由在英国领导下频频变换的各种对抗法国野心的组合,欧洲的均势渐次成形.如瑞典、西班牙、萨瓦、奥国皇帝、萨克森、荷兰共和国与英国结成的大同盟(the grand alliance),这是近代欧洲史上,针对单一强权所形成的规模最大的结盟.再如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六次反法联盟,虽然多次惨遭挫败,却一次次地再次结盟,终于在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退败法国,英、俄、普、奥四国相互签署《肖蒙条约》(1814年),签约国保证绝不单独与法国议和.《肖蒙条约》进一步发挥了“均势”思想,条款中写道:“同盟缔约国以维持欧洲均势为目标,以此来保障各国的安宁与独立并反对多年来蹂躏这一世界的侵略战争.”《肖蒙条约》以这一维持均势的原则也主导了后来的维也纳会议和巴黎条约的实践.⒁
  丘吉尔曾说;“英国保住了欧洲的自由.”如果没有英国执着地扮演着欧洲均势保持者的角色,法国几乎无疑地会在十八或十九世纪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也会在之后登上欧洲盟主的地位.”英国的原则是抵制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大国力量过分强大.
  拿破仑战争的败局促成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的签署使得欧洲大陆均势格局更加深化了一步.一个新名词诞生:“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即各国定期举行外交大臣会晤,互通信息,达成整体协调.⒂但结盟依然是各国维持均势或是协调的最好方式.维也纳会议后,均势及正统观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两份文件中:四国同盟(英、普、奥、俄)和神圣同盟(普、奥、俄)(1815年).这两个针对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欧洲革命的同盟组织正是欧洲的君主们设计的对付欧洲国际政治中的新局面和新问题的同盟体系.
  维也纳和会后19世纪的欧洲有五个主要大国,他们经常改变结盟对象,以此阻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导欧洲大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逐渐被崛起的德国取代.代表道德约束力的维也纳体系也开始被代表纯讲实力的俾斯麦的均势政策抢了风头.“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其外交战略布局即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
  因此就出现了十九世纪末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一手组织的三个三国同盟(德奥俄1881年、德奥意1882年、德奥罗1883年);两个地中海协定1887年2月和12月(英意奥)和一个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德俄).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灵活性使得欧洲均势体系得以稳定,德国处于该体系的中心.然而之后,俾斯麦的继任者却没有将这个同盟体系维持下去,同盟体系的复杂性也逐渐显露,德皇没有同俄国续订协约,让俄国和法国,连同后来的英国结成了同盟.这就促使了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消亡和紧张局势的出现.⒃然而,法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的不安,1907年,英国外交大臣艾尔·克罗写了一个很长的备忘录,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的政策是含糊不清和令人混淆的,英国一定不能允许一个国家主导欧洲大陆.由此,英国背离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的均衡者角色的半孤立政策,与法、俄结成了“三国协约”.与此同时,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也出现了(1907年).两大对立同盟的出现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导致为了维持均势格局而建立的同盟体系僵化了.这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深层次的原因.欧洲的均势恶化为两个敌对的联盟,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
  (三)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欧洲均势体系形成的个人层面的因素
  十七世纪的法国在黎塞留的领导下引进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近代国际关系的作风.十八世纪,大英帝国将“均势观念”发扬光大,使这个观念主宰了后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十九世纪,梅特涅领导的奥地利重新建构了“欧洲协调”,而俾斯麦主政下的德国又使欧洲协调瓦解,使欧洲外交成为冷酷无情的政治权力斗争.⒄纵观欧洲近代的均势外交,这些杰出的领袖的确为构建这一均势格局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黎塞留是现代国家制度之父,他提倡国家至上的观念,而他的初衷是着眼于防止哈布斯堡王朝独霸欧洲.在黎塞留的领导下,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他对中欧的统一深具戒心,他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三百余个政治实体,他使德国的统一延后了约二百年.
  身为对抗法国路易十四的先锋的英王威廉一世曾说过:“如果我生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眼看着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国独大的危险,我也会是个反奥德法国人,就如同我现在是个反法的西班牙人.”因而,有了威廉的对抗,法国虽然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无法独霸.
  有“欧洲首相”之称的梅特涅在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梅特涅是被迫担负这个责任的,因为奥地利强敌环伺.梅特涅明白,一旦允许这些危机演变为实力的角力,不论最后是输是赢,奥地利必落得民穷财尽.因此他的政策是建立道德共识以避免危机,对不可避免者则设法借力使力,支持愿站在冲突第一线的国家,这就是著名的“欧洲协调”.
  而俾斯麦的均势外交却形成了对梅特涅道德均势体系的反叛,俾斯麦只用实力说话,他终日辛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普鲁士之实力和理想.⒅俾斯麦曾说:“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因而,这种思想成就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以务实的、现实主义的强权外交打造了从道德约束到实力说话的均势格局.
  三. 近代欧洲百年“均势”的毁誉参半
  1.近代欧洲最初的均势几乎完全是偶然的结果,不是国际政治预设的目标.黎塞留的国家至上的观念可作为个别国家的行为准则,但对如何面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却未提供任何答案.它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有称霸的野心,或是形成国际间的均势.⒆然而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常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一开始欧洲的均势便是因围堵法国而产生.
  2.均势体系也维持了欧洲百年的和平,给予了欧洲一代人一个没有大的战争,没有不断革命的情况下实现其愿望的稳定时期.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战争或是危机,但如能做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均势无法让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到满意,但它最能发挥功效的情形是在对其不满的程度尚未超过受害一方已忍无可忍而力图推翻国际秩序的极限之时.
  3.均势外交的推行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本国的利益.“均势”本身只是一种政治家们设计的国际关系状态.它们往往格局本国利益或求得一时的和平玩弄“均势游戏”.对小国与弱国来说则很难有“均势”原则可言.⒇如18世纪,曾是欧洲大国的波兰三次被俄普奥瓜分(1793-1795),就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
  4.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中告诉欧洲人,“欧洲平衡”或是“均势”这一古老的原则恰恰是一战爆发的根源,解决国际争端必须另辟新的途径.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性战争成为国家安全以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俾斯麦曾极力压抑德国实力的展现,利用他复杂的同盟大局约束众多的盟国,以避免各国间潜在的不和演变成战争.但是他的继任者却对均势怀有戒心,也未意识到德国越是扩大其实力,越会鼓励欧洲均势体系下不可避免的反德同盟及武器竞赛的生成,最终导致两个敌对联盟的诞生.因而,威尔逊认为,国际体系不应建立在均势上,而应以民族自决为基础,欧洲的安全不应仰赖军事结盟,而应建立集体安全,其外交不应再由专家秘密进行,而应“以公开达成的公开协议”为准.
  5.纵观近代欧洲直到当今社会,霸权和均势,哪一条是通往和平稳定之路?“均势”与“霸权”是两种相对立的国际体系.基辛格认为,世界上只有两条道路通向稳定,一是霸权,一是均势.与霸权相比,均势则更为可靠,在他看来,构成世界秩序的权力均势应该是多极的.因而,古老的欧洲均势思想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依然有存在的基础.
  结语:
  从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十九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和二十世纪初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无疑都张扬均势原则,这个原则曾在一定程度上迎得暂时和平安定,但却付出了牺牲小国的代价.几百年后,中世纪幻灭的欧洲大一统的梦想如今已在某种程度上由欧盟的团结和协调实现了.仍活跃在国际政坛上的基辛格依然挥舞着“均势”的大旗,他看到了只有在基于相同理念而达成的协议为后盾,均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实力而无合理的安排的协议会引起测试实力的争战,而有合理安排却无实力为后盾,则只是虚有其表.国际均势的成败在于各国是否能扮演好各自在整体大局中所担负的角色.权力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1500字的论文,没一点思路, 1800年欧洲的均势分析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法国为例、说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详细历程 1.欧洲的均势 2.四个体系(都那几个)的演变 3.实例辅政均势的原则 4.为维持三次均势的努力如题,《论欧洲的均势》正文要求:1.均势的概念(谁提出的)2.四个体系的演变(均势指导下形成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 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定义 欧洲文学史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 欧洲曾经的均势体系包括英国么? 英法为何对德意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英国不是一直实行大陆政策 想保持大陆均势吗?法国不是一直想称霸欧洲大陆吗?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政策? (3)材料二反映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在世界上地位的何种变化? (3)材料二反映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在世界上地位的何种变化? 东亚是不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均势环境?我指的是,是否类似历史上英国操纵欧洲政治格局,维持各国势力相对平衡的以谋求最大利益的局面 法国在欧洲什么地方 法国属于欧洲吗 巴黎,法国,地球,欧洲 欧洲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可详可略.只求答案尽量全面. 法国是欧洲第二大国土面积国家吗?乌克兰、白俄罗斯从苏联分裂后国土是否超过法国佬? 法国元素以香奈儿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