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6:34:08
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

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
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

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
白居易早年忧国忧民的热忱抱负在举世皆浊的世道中除了给他带来了贬黜外并未能改变朝政,更没有拯民于水火,这就不禁使他产生了独善其身的退隐念头.但退隐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若一退到底、退到荒山老林,首先吃饭就成了问题.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白居易找到了中隐这一途径————既有一定社会地位,又有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源的闲差.这样的中隐生活既没有身居朝廷要职和充当街市富商的烦劳,又没有身居荒山僻壤的饥寒,却可以享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唯一的代价就是放弃显赫的实际权力和远超出个人正常需求的巨额财富罢了.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束缚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主要是封建政治意识形态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各种功利的、庸俗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里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解放或叛逆行动主要是对此发动的.
在成功或者失败间,中国便产生了强大的"出世"的隐逸文化.
的确,隐逸生活可以把人的精神带向一种纯粹解脱的境界.像武侠小说里的众侠们,多数选择隐逸的都得以逍遥.然而,绝非所有的隐士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也不是所有的隐士都愿意过自己选择的生活.特别在政界.他们的世界是十分复杂丰富的,正可谓"红衣脱尽芳心苦",隐逸生活的内里不仅有解脱的宁静,更多的是无奈、愤懑、辛酸乃至血泪.
--------------------------------------------------------------------------------
下面给大家介绍隐逸几种文化:
1. 道隐
孔子隐逸思想的核心是"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实质上就是"道隐".
道隐无形,既是无形,就不受拘泥.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圆融宏大的人格,就不会拘泥于一时、一世、一人、一地,而可以"独善其身"地求得超越尘俗的精神解脱.

2. 朝隐
当我们翻读史书时就会发现,那些奔走于仕途的有识之士并不都能实现抱负.其原由大多来自当时的朝政.但他们不甘心退出政界,不为权势富贵,也不为功名利禄,只因他们要在其中寻求即便狭小的平衡,坚持正义.这就是朝隐,在朝但不混于污浊的主流,而用人格维系着清澈的泉溪.

3. 林泉之隐
这种生活正与朝隐相对.后者身在朝廷以妥协为隐;前者则身在林泉以冷漠为反抗,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得解脱的解脱.
林泉隐士不都是些胸怀大志甚至是"志深轩冕"的人.他们生逢无道之世,文化的发展把他们推向了怀疑君主专制的阶段,同时,他们又处于进不能功、退不能守的尴尬境地.于是在心灵忍受着撕裂的痛苦时,即使平淡如陶渊明,也还是写出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魏晋士人欲做直臣而不能,欲做真正的隐士也不可得,但他们在这种痛苦中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价值.

4. 中隐
白居易曾把隐士分为大、中、小三者.他决定取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三种隐士各自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而完全取决于三种隐逸模式对隐者的世俗的实用价值.这就是中唐多数隐士的选择.
不做京官,做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官,那一份不薄不厚的俸禄;不再以隐作为实现独立和价值的途径,也不抛弃隐士的名称,以隐逸作为虚幻的精神寄托;过一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讨一份不喜不忧的心情.中隐便是隐逸的中庸风格.

5. 酒隐
说到酒,就不能不提起李白.酒入盛唐,首先是浇开了浪漫的青春之花,成为其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李白.盛唐之盛,固然在锦天绣地、满目俊才,却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纵横,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唱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是抽象的,李白与诗、李白与酒、李白与青春才是生动的,由此而构成的盛唐的象征、民族活力的象征是值得永久留恋和怀念的.但李白之后酒便于愁结缘了.
"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愁非彼愁,酒入愁肠,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向往的境界.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唯酒与愁才堪与此情此景相配.但当李白的青春浪漫过后,传统文化的浪漫激情也随着盛唐之世一去不复返了.
在宋代得酒隐模式鼎盛之前,这一阶段的酒不仅未能有效的消解悲剧意识,倒真是酒入愁肠愁更愁了.时代精神虽然变得柔弱,但内心世界却变得更为细密精致,感于这一时代风气,苏轼提出了酒隐.
酒隐的精神指向仍然是积极进取的,是注重现实功业的,但同时又绝不忽视对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人格修养的加强.可以说,宋代酒隐模式的出现是隐逸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对早期众隐的综合和升华.
苏轼的酒隐赋予了酒一种?quot;醉生梦死"相反的价值.在那里,酒把虚幻与现实的鸿沟弥合起来,搭起了一座让人自由出入于精神与现实中的桥梁.这座桥梁不是把人引向泥潭,而是把人超生到了理想的云端.

6. 壶天之隐
壶中天地被用作精巧细腻的园林的别称,壶天之隐也往往是指隐居于园林中的隐士.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宽泛得多.但隐居于什么地方或寄情于某种技艺只是壶天之隐的外在标志,其内在标志应当是人格的萎缩和消弭.
只是在这股风潮中,中国的园林文化逐渐趋向了成熟.
(完)